传承非遗 任重道远
赵淑群:
河南省歌舞剧院曲艺团青年演员
鼓曲唱曲新秀
刘妍/文 蔡奇/图 余浩/设计 晓阳/技术
她自幼展露文艺天赋,4岁登台,10岁获奖,12岁考入山师大音乐附中,15岁被招入济南军区第五十四军文工团,25岁考进河南省歌舞剧院曲艺团。她的演艺道路节节升高,稳健的台风颇受观众好评,她是青年演员赵淑群。
她生于东北,长在山东,15岁回到老家河南。她爱河南,这种爱根植内心,爱得深沉。她致力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坠子在她的演绎下有了新的气象,她是文化传承人赵淑群。
故乡很多,老家只有一个
淑群的人生轨迹与三个省密不可分:东北、山东、河南。
当年父亲跟随祖父、祖母闯关东到了东北,在那里结识来自山东的母亲,所以东北是她的出生地。淑群在东北度过了5年童年时光。她性格豪爽,喜欢直来直去,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时不时蹦出的几句东北话,更显出她的可爱。
5岁后,淑群跟随爸妈迁到了山东,这时她的艺术才能更加展露无遗,屡屡获奖,12岁时考入山东师范大学音乐附中。山东人的勤奋、努力也潜移默化影响着她,使她成长为一个独立、爱思考、有目标有追求的女孩子。
15岁,淑群被招入部队文工团,她终于回到了河南,回到了老家。从小到大,看着爷爷、爸爸都心心念念要回到河南,淑群心里知道,河南濮阳才是自己的老家,自此,她再不愿离开老家。
部队9年,影响一生
在部队,淑群度过自己人生中最宝贵的9年。部队的历练影响深远,比如,至今淑群说话仍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她时间观念非常强,无论是大型演出排练,还是与朋友约会,她从不迟到。“从前在部队演出,都是提前两个月就开始彩排、走台,每次排练完都有老师指出你的不足。直到现在,我还是习惯每次演出完都总结,因为太珍惜每一次上台的机会。”淑群说。
部队里强烈的等级观念让淑群明白,只有上学读书才能把路走开。她当时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考上军校。可是她文化课基础太差,连续考了三年才考上。刚开始,也有其他文艺女兵和她一起读书考试,慢慢的,大家都放弃了。期间,淑群却从未想过放弃,她决定的事儿一定要做成,凭着这股子劲头,她竟都能达成目标。
考上军校后,淑群承担起了学院全部的文艺活动,无论是组织排练演出,还是组建新闻广播小组,这些都让淑群感觉如鱼得水。唱歌、主持、演小品,策划晚会,这些潜移默化地训练,将她培养成了一位杂家,也为她以后的艺术道路奠定了方向。
是演员,也是传承人
从部队转业后,淑群考进了河南省歌舞剧院曲艺团。在这里,她开始接触到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坠子。
“曲艺演员要求要特别有气质、有魅力的人才能在舞台上吸引住观众,比如河南坠子就要求演员有表演力、有唱功、还要有说书人的口才。”第一次听到看到河南坠子表演,淑群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但是河南坠子因为受众少,不挣钱,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少。即使想要学习,现在给坠子写作品、谱曲的人也渐渐不好找。“没有好作品就出不了好演员,坠子的推广困难重重。”淑群一说起河南坠子,话匣子就打开了,她滔滔不绝如数家珍,既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骄傲,也有不忍它日渐消亡了的紧张。
即便困难重重,淑群还是对坠子充满了热情,她自费请人谱曲,写作品,到处拜师学艺,“河南坠子已经延续了一两百年,我是一名鼓曲唱曲演员,对坠子的传承是有责任的。“淑群说,“会越来越好,我相信,慢慢来,只要有人做,就会有新的生命。”
东北人的直爽,山东人的勤劳,河南人的善良在她身上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她不仅在个人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也在家乡文化传承中不遗余力,她是鼓曲唱曲新秀赵淑群。
- END -
文艺FUN一味餐厅
文艺FUN一味餐厅
郑州市郑东新区民生路与客文二街交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