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营躺在造血干细胞采集室的床上捐献淋巴细胞
河南商报记者 邓万里/摄 河南商报记者 崔文
1月19日上午,郑州市民刘建营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为一名患者捐献淋巴细胞,他成为河南省第663位、郑州市第247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捐献现场,不少人感叹老刘这次捐献挺“独特”,他是郑州第4例为同一患者二次捐献淋巴细胞的人,也以52岁“高龄”并列成为郑州捐献年龄最大者。还有一点,老刘去年喜得孙女,“爷爷辈”捐献,这在郑州可是首例。
【经历】
回忆起4年前的首捐
似乎就在昨日
1月19日上午,在郑州市审计局工作的刘建营,躺在河南省肿瘤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的床上,“生命催化剂”正在不断地通过采集仪器运转着。
说是“生命催化剂”而不是“生命种子”,因为刘建营这次捐献的是淋巴细胞。这已经是他第二次捐献。
2007年,刘建营在一次献血中了解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献血是救人,捐献造血干细胞更能救人,何乐而不为?”刘建营当即决定加入志愿者行列。
漫长的等待没有消磨他救人的热心。2013年,当红十字会部门告诉他和一位女性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时,刘建营二话不说前去做捐献前的各项准备,2014年成功将“生命种子”造血干细胞输入到这名患者体内。
“感觉就像昨天发生的事一样。”躺在床上的刘建营感叹,这种感觉很熟悉。
【原因】
救人救到底
4年后再次献爱心
4年前,刘建营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成功挽救了一位白血病患者,如今,这名病人的病情出现了变化,急需淋巴细胞辅助治疗。
郑州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再次打给了刘建营,这一次,他依然坚定地表示要捐献,“救人就要救到底,如果这一次不捐了,那么上一次捐献还有什么意义?结局不还是老样子?”
4年前,刘建营已经捐献过造血干细胞挽救了这名患者,为什么这次还要捐献淋巴细胞?
河南省肿瘤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师曹长松道出了其中原委。他说,患者输入造血干细胞后还需要淋巴细胞的情况也出现过,原因可能是当时患者体内的白细胞没有清理干净,以至于后来病情出现了反复,“这时候就不需要再输入造血干细胞了,输入淋巴细胞这种免疫细胞就行了。”
郑州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张予说,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刘建营这例也是郑州第4例为同一患者二次捐献淋巴细胞。
【第一名】
52岁“高龄”捐献者
在郑州捐献者中是老大哥
在捐献现场,不少人称呼刘建营为“老刘”,别看他52岁的年纪不算很大,可在郑州捐献志愿者行列,他是“老大哥”。“之前有位志愿者成绍丽捐献造血干细胞时也是52岁,刘老师和她并列第一。”张予说,而在郑州二次捐献者行列,老刘毫无争议地坐上了“第一把交椅”。
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或者淋巴细胞,其实对捐献者的年龄有着严格要求。“按照国际的要求,志愿者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要在45周岁之前,捐献要在55周岁之前。”曹长松说,这是因为,人在这个年龄后,人体机能已不能达到捐献的要求,而且,即使有志愿者年龄未超,身体状况不达标,同样捐献不了。
“刘老师虽然52岁了,但身体状况保持得很好,完全符合捐献要求。”张予说。
【善举】
“爷爷辈”捐献者
也是“义务宣传员”
4年前,刘建营完成首次捐献后,感受到了这种方式为患者带去重生希望的重要性,也对造血干细胞捐献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为了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他成了“义务宣传员”,在单位和同事聊天,在饭桌上和朋友聚会,刘建营往往是那位最能“侃”的人,他尽自己所能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动员身边的人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通过他动员加入的人不在少数。
“因为之前有些人不了解它,甚至听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就有恐惧感。”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同事和朋友这种捐献对身体不仅无害,还是一项伟大的善举,“多一个人入库,就多一分希望。”
刘建营还有一个身份被在场的人津津乐道。2017年,刘建营喜当爷,而“爷爷辈”的捐献在郑州也是首例。
“刘老师可以啊,当爷爷了还不忘做好事。”现场的红会工作人员笑着说,“你这是老当益壮。”
“我就当这是在夸我了。”刘建营报以微笑。
刘建营告诉河南商报记者,他的父亲、哥哥都学医,从小家里就有着“医者仁心”的熏陶,“如今我当爷爷了,也希望告诉后辈,做人要有付出才会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