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全省选择了100个人口规模较大、经济实力较强、具有一定辐射带动能力和空间发展的建制镇( 又称“百强镇”、“省级经济发达镇”)进行省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2016年正式施行。
两年过去了,“百强镇”发展如何?2018年5月,省统计局区域经济统计调查处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对这100个省级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镇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分析发现,百强镇的前10名收入之和,是后10名之和的21倍,而消费能力,前10名之和则是后10名之和的35倍。
经济发展:
百强镇平均财政收入为1亿元,远超其他乡镇
分析发现,百强镇由于具有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交通区位等有利条件,在吸纳农业人口就业、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城乡 统筹发展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百强镇企业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实力是全省乡镇平均水平的数倍。
2016年,百强镇共有3.6万家企业,占全省乡镇企业总数的11%;百强镇企业实缴税金达到135.6亿元,占全省乡镇企业实缴税 金总数的20.5%;百强镇共有工业企业2.3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34家,分别占全省乡镇总数的14.1%、15.2%;百强镇的工 业企业产值达到9801.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达到8701.9亿元,分别占全省乡镇总量的21.4%、22.3%。百强镇的企业无 论在“质”还是“量”上,都远超全省乡镇企业的发展水平。
企业生产发展的较高水平,带来了地方经济实力的增强。2016年,百强镇的公共财政收入总量达到102.7亿元,占全省乡镇公 共财政收入总量的19.5%;平均每个百强镇的公共财政收入为1亿元,远远高于全省乡镇的公共财政收入平均值2891.9万元。
百强镇的公共财政支出总量达到84亿元,占全省乡镇公共财政支出总量的18.8%;平均每个百强镇的公共财政支出为8403.9万 元,远远高于全省乡镇公共财政支出的平均值461.2万元。
百强镇的财政实力雄厚,经济水平远高于全省乡镇的平均水平。
商品市场:
每个百强镇平均有6个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超20亿元
百强镇商业较为发达,生活设施相对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比较高。
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百强镇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02.2亿元,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55.5亿元,分别占全省乡镇 总量的9.9%、11.1%。平均每个百强镇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出全省乡镇平均值3.1亿元,平均每个百强镇的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高出全省乡镇平均值1.3亿元。
百强镇有642个商品交易市场,占全省乡镇商品交易市场总数的10.3%,平均每个百强镇有6.4个商品交易市场,高出全省乡镇 平均值近一倍;百强镇的市场交易额达到201.2亿元,占全省乡镇市场交易额总量的8.6%,平均每个百强镇的市场交易额达到20.1 亿元,是全省乡镇平均市场交易额15.7倍。
其中以粮油、蔬菜、水果为主的专业市场、以畜禽为主的专业市场、以水产为主的专业市场个数分别占全省总量的10.7%、 8.2%、8.7%,专业市场的市场交易额分别占全省的10.6%、17.2%、5%。
各镇对比:
豫北地区的镇,普遍比豫南发展好
对比发现,百强镇经济社会发展地域分布不均匀。
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发展较好的前20个百强镇中,郑州市的6个,新乡市的3个,洛阳市的2个,濮阳市的2个,济源市的2个, 安阳市、鹤壁市、南阳市、巩义市、永城市各1个。可见,发展较好的百强镇集中分布在郑州、新乡、洛阳、濮阳、济源。开封市 、平顶山市、许昌市、漯河市、三门峡市、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无1进入前20。
从地域上来看,百强镇的平均公共财政收入在1.5亿元以上的有郑州市、新乡市、济源市;百强镇的平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 值在150亿元以上的有郑州市、安阳市、濮阳市、许昌市、济源市;百强镇的平均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亿元以上的有郑 州市、新乡市、安阳市、濮阳市、济源市;百强镇每万人拥有病床数超过200张的有郑州市、新乡市、濮阳市、济源市。
百强镇发展区域性太强,发展较好的都集中分布在郑州市、新乡市、濮阳市、济源市等豫北地区,豫南大部分地区的百强镇发 展相对滞后。
差距明显:
前10名收入之和,是后10名收入之和的21倍
调查人员将评估结果中发展较好的10个百强镇,与发展滞后的10个百强镇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选出五项指标进行分析。
发展较好的10个百强镇的公共财政收入之和是49亿元,发展滞后的10个百强镇之和是2.3亿元,前者是后者的21.3倍;发展较 好的10个百强镇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之和达1929.1亿元,发展滞后的是123.5亿元,前者是后者的15.6倍;发展较好的10个百强 镇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和达142.9亿元,发展滞后的是4.1亿元,前者是后者的35.2倍;发展较好的10个百强镇的医疗卫生机 构共有5304张床位,发展滞后的是742张,前者是后者的7.2倍;发展较好的10个百强镇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62.5%,发 展滞后的仅达到44.2%,前者高出后者18.3个百分点。两者各项指标差距太过悬殊。
分析认为,百强镇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表明体制改革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挖掘发展滞后镇的发展潜力,缩小差异将成为我 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