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40年郑州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盐
70后的儿时记忆:“没有零食 只有馒头和盐”
货架上琳琅满目的盐,你知道咋吃吗 盐业公司供图
河南商报记者 齐亚琼 通讯员 王莹
小时候没有零食,只有馒头和盐。
你知道我们小时候饿了吃啥不?一个馒头掰开,拿蒜臼子把盐捣碎,撒在馒头上,滴两滴油,吃着可香了。
这是一位70后的儿时记忆。
40年来,我们的食用盐从“盐疙瘩”进化到盐细末,从单一加碘盐到低钠盐、无碘盐、蒜香盐等多品种盐。
追溯历史,没有盐,我们就不可能进化成现在这个样子。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通过梳理郑州柴米油盐酱醋茶味蕾变迁史,带给你不一样的岁末大餐。
一个记忆
儿时没有零食 只有馒头和盐
“你对盐的记忆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70后、80后、90后会有不同的答案。
身处食用盐行业多年,“老郑州”杨先生的记忆代表了70年代初期出生的一代人。
“你知道我们小时候饿了吃啥不?我们的零食就是馒头夹盐。一个馒头掰开,撒点盐疙瘩,滴两滴油,吃着可香了。”
而在郑州市金水区一家事业单位上班的80后郭女士则告诉河南商报记者:“我记得小时候吃的盐是大疙瘩,吃前得捣碎,有时候妈妈做饭来不及捣碎,菜炒熟了盐还不化。”
90后则是另一种回答。
刚入职郑州市郑东新区一家金融机构的张女士说:“我要为自己‘带盐’。”说起关于盐的记忆,那就是平时妈妈让她买袋盐,她不知道该如何挑选。无碘盐、低钠盐、海藻盐、井矿盐,真的眼花缭乱,价格都差不多,不知道该吃哪款盐。
一个麻袋工
亲历近40年郑州盐业变迁
40年沧桑巨变,也许70后、80后、90后直接的感受不甚明显,但对于从业者来说,感受可就不一样了。
再过几年,54岁的张艳清就要从郑州市盐业公司退休了。在郑州市盐业公司干了一辈子,围着陇海铁路线画了无数个圆,他这个麻袋工终于要“退役”了。
郑州市盐业公司的前身是郑州市蔬菜公司下属的盐业批发部。1981年,张艳清刚到盐业批发部上班时只有17岁,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扛麻袋。
每天都有很多节火车皮停靠,从山东、河北运过来的食盐,一袋100多斤,这是郑州市家家户户都缺不了的盐。
麻袋工个个赤膊,把麻袋卸下来,扛走。17岁的张艳清就是其中一员。
“和我一起进来的年轻人,一听说要扛麻袋、洗麻袋,就都走了,但我觉得,干啥不是干呢?反正就是份工作,能养活自己就成。”1964年出生的张艳清,是扛着麻袋过来的老盐业人。
刚上班时,郑州市蔬菜公司下属的盐业批发部只有33个人。“那时候我是批发部里最年轻的员工,每天把50公斤、100公斤重的麻袋扛到仓库。卸完盐后,我还要洗麻袋,一天要洗6000个。”如今,张艳清已是郑州市盐业公司南阳路批发部仓库主任。
张艳清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过去晾晒麻袋遇到下雨天,只要听到敲锣声,不管是盐业工人还是家属,都会从家属楼上冲下来抢收麻袋。”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四十年,但张艳清记得十分清楚。
张艳清一干就是37年。从前33人的批发部也发展成130多人的郑州市盐业公司,他也从毛头小伙熬成了鬓角斑白的爷爷。
一粒盐
见证郑州市民生活新跨越
陇海铁路线,就是郑州的一条“生命线”。
古之盐库,多在交通要塞。郑州很多煤库、粮库、油库,都紧挨着这条“生命线”,当然还有盐库。郑州市盐业公司总部所在地,就位于陇海铁路线附近的西陈庄。
迈入那条胡同,依稀还能感觉到40年前蔬菜公司的热闹场景。看来,从郑州市蔬菜公司下属的盐业批发部蜕变而来的这份基因,尚未完全退化。
据郑州市盐业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上世纪70年代郑州人吃的盐,是靠火车从山东、河北、新疆、内蒙古拉来的,再运到盐业批发部,销往郑州的大街小巷。
当时,火车运来的食盐都是50公斤、100公斤麻袋装的大颗粒盐。盐运到仓库,经过机器研磨加工后,再用塑料袋包装好出售。而装盐的麻袋,在浸泡池中清洗晾干后,再返回原产区。
上个世纪90年代,平顶山叶县发现了井矿盐,郑州盐业不必再从省外拉盐。省内加工好的盐,运到仓库后,再配送到西陈庄、桐柏路、南阳路三个批发部售卖,大大节约了运输成本。
而如今,郑州盐业市场更加缤纷多彩,渠道更加多元,品种更加丰富。2005年以后,含微量元素的多品种营养盐开始面市,“高盐值”时代,家里吃什么盐考验着每一位家庭主妇的智慧。
一个物流港
折射郑州盐业供应安全升级
盐乃国之重器,它是历史上实行专卖时间最长、范围最广、造成经济影响最大的品种。
拥有的时候不觉得什么,一旦失去,却仿佛失去了所有。说的很像盐。
改革开放40年来的郑州盐业发展,不得不提到两个大时代背景,一个是1994年开始的全面加碘、消除碘缺乏病政策,另一个是2003年非典时期和2011年日本核辐射。
早在1993年,中国响应世界卫生大会的号召,即确定了全民食盐加碘战略,先后颁布了《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和《食盐专营办法》等法规。1994年,全民食用加碘盐与计划生育政策类似,作为一项国策在中国强制推行。那时,“食用加碘盐,健康全家人”的标语在郑州随处可见。
在郑州市盐业公司一老职工的印象里,因自然地理原因和生活水平低下,一些农村群体因为缺碘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病,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脖子病”和“侏儒症”,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作为郑州市盐业销售的主渠道,郑州市盐业公司的明星产品家族成员里,加碘盐成为市场的“主角”。
另一个大时代背景是“盐荒”2003年和2011年。
郑州市盐业公司一名业务副总清晰地记得2003年和2011年全国“抢盐大战”刮进郑州的场景。
“郑州市东南西北四个盐业仓库门口挤满了人,排队老长了。你问市民为啥抢购,他们也说不出原因。”郑州市盐业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2003年“非典型肺炎”时期,市民跟风抢购一度引发“盐荒”。
2011年3月,受日本地震核物质泄漏的影响,我国碘盐受污染、碘盐能防核辐射的传言四起,民众盲目听从流言开始抢购食盐。
事实上,他们并不懂得碘盐不能防核辐射,也不知道我国加碘食盐90%以上是井矿盐而不是海盐。
“市民盲目抢购,一时造成‘盐荒’。为了确保食盐安全与市场有效供应,郑州市盐业公司多方调拨食盐,确保市场安全供应。”郑州市盐业公司老职工回忆说,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盐荒啥情况,当时火车运盐连夜到站,郑州各大仓库门外挤满了经销商,货车一进门,人太多,关都关不上。
“如果当时有更完备的仓库,盐业储备更完善一些,就好了。”近日,郑州市盐业公司有关负责人一边巡视郑州盐业物流港的食盐储备,一边接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说,作为郑州市场盐业主渠道,食盐储备和供应越来越完善,市场秩序也愈发稳定。
于2016年交工的郑州盐业物流港,是新时代郑州市盐业公司的一个重要符号,4.2万平方米的仓储物流库、2万平方米的研发中心大楼已经投入使用,它承载着郑州市场食盐供应的安全和稳定,也是我国盐业体制改革在郑州“孵”下的重要产物。
一个新政
预示着千年盐业发展新变局
自2017年1月1日盐业体制改革实施以来,传统的经营模式被打破,食盐价格全面放开,销售区域全面放开。但市场不是万能的,有它自身存在的缺陷,有市场失灵的时候。现阶段政府还必须通过运用商品储备这一经济手段,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掌握足够的物资资源,保持对市场和物价必要的宏观调控力度,弥补纯粹市场调节的缺陷,避免市场供应出现大的波动和震荡。
郑州市盐业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河南商报记者,针对盐业体制改革后市场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郑州市盐业公司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严格履行盐政执法职能,确保全市食盐质量安全和供应安全。
盐业改革同时让郑州市盐业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上百家省外制盐企业及食盐批发企业涌入郑州,盐产品品牌众多、质量良莠不齐,为抢客户、占市场互相降价、压价恶性竞争,价格混乱,整体市场形势严峻。
为了从根本上扭转没有自身品牌、受制于制盐企业、陷于价格竞争恶性循环的怪圈,郑州市盐业公司与全国信誉好、有实力、思路清的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和营销机构强强联手,植入“郑州盐业”自己的品牌定制专版入口食盐。
同时,郑州市盐业公司借力借脑,创新营销策略,培育自己的忠诚客户,构建自己的销售网络渠道,从而提高对市场客户的掌控力,做大食盐市场,既满足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人民群众多元化、多样化生活需求,又拓展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应对盐业市场化改革的竞争实力。
历经30多年风雨,郑州市盐业公司仓储面积一万平方米,仓储能力达20000吨,年销量10万余吨,目前,已出品有澳洲日晒海盐、低钠盐、雪花盐、精制海盐等近百种小包装食用盐。
“高盐值”时代,家里吃什么盐考验着每一位家庭主妇的智慧。同样,如何给千家万户的消费个体筛选安全、健康、美味的食用盐,也考验着新变局下千年盐业当局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