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来自商丘的他,用一面鼓,敲出传承与普法双重奏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段伟朵 摄影 王亚鸽
1月13日,闫文中抵达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驻地,带着一面家乡鼓
2013年资料图,闫文中在乡下现场演出,二夹弦是剧种名字,闫文中敲的鼓是其中一种伴奏乐器
履职之旅开启,他为省人代会会场带来哪些"家乡味道"?13日,是代表报道的日子,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在河南饭店邂逅来自商丘的省人大代表闫文中。他是一名民间艺术家,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但他同时也是一名省人大代表,关注农村发展,关心留守儿童法治教育问题。
他从家乡带来的一面鼓,可同时敲出传承与普法"双重奏"。
【探访】从田间地头到人民会堂,他带来一面鼓和一张证书
53岁的闫文中,站在人群里,一眼就能看到。
那是因为他比别人"颜色"更重些。
这份"礼物",是38年来走街串巷、深入基层一线的时光馈赠。
他是一名省人大代表,也是商丘市睢县后台乡二夹弦剧团的团长,朴实的面庞下,身怀民间曲艺之高技。
13日上午,他还带着徒弟们在睢县白庙乡仲集村演出,眼看着要报到,便直接从仲集村准时赶赴郑州。
此次参会,除了必须的资料、纸笔、日常生活用品等,他还带了一面鼓和一本证书。
这面鼓,是他演出时的道具,而这本证书,是他不久前参加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第八届全国文艺院团长培训班结业证书。"学了两个月,跟全国各地的文艺从业者一起,很有收获。"虽然已是这一行的行家,但拿到结业证书,闫文中还是很开心。
【讲述】传统戏曲文化,亟待传承
记者了解到,二夹弦,群众也称它为"大五音",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山东西部以及河南东部及北部,江苏北部,安徽省北部一带的地方戏。因为它的伴奏乐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因而其流行地的群众按照其方言习惯称它为两夹弦、大五音。
2008年6月7日,山东省定陶县、安徽省亳州市、 河南省开封市、滑县联合申报的"二夹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闫文中15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二夹弦,这一唱就是38年。如今,他的3个子女都各自为业,不愿意继承这个行当。他有徒弟,年纪大的40多岁,年纪小的也快30岁了。前段时间,他参加了一个山东、安徽、河南三地组织的二夹弦研讨会,职业和民营的,现场可以掌握有600多人。"二夹弦属于传统戏曲文化的一种,亟待传承。"
现场,他为记者唱了一段现代戏《母亲》,声音高亢洪亮,婉转悠扬。
【履职】关注留守儿童,他用一面鼓敲出传承与普法"双重奏"
一面鼓的故事,讲完传统文化传承,只说了一面。另一面,是闫文中作为一名省人大代表的责任和担当。
"既然选了咱当代表,就要把基层的声音、需求,传递到会场。"闫文中说,他常年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情况非常了解。他去年提出的建议,就围绕着农村道路建设、农村电力改造来的。今年,他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法治教育问题,想要在这方面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期待相关部门能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普法力度。
为啥会有这样建议?闫文中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早熟",哪怕才上初中一二年级,都要"过生日",吃饭、聚会、喝酒,一喝酒,就闹事,年轻人不懂法,"初生牛犊不怕虎",下手没轻重,很容易出事,他身边就发生过一些类似的事件,让他深感普法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从去年开始,闫文中会带着徒弟们排练一些戏曲小节目,将普法知识融入戏曲表演,并送戏进校园,通过这样的形式,让更多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目前,排练有反腐倡廉类的《五嫂贤内助》、家庭伦理类的《母亲》等剧目。"孩子们对传统戏剧也感兴趣,让他们在主动中学习法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