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李明煜 河南商报记者 杨东华/摄
河南商报记者 王乔琪
有个头疼脑热的小毛病,不少人都习惯往大医院跑,这造成了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却门庭冷落。如何改变这种病人无序就诊的现状?
在1月17日召开的政协第十二届河南省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鹤壁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鹤壁市委主委李明煜就建议我省建立紧密型医联体进行了发言。
我省所有三级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
会上,李明煜介绍,我省目前所有三级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组建医联体266个,覆盖4690所医疗机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但她也提到,在实地调研中,医联体的落实仍存在一些问题。
“各级医疗机构协作不紧密,医联体各成员单位因内部利益难以协调,仅局限于双向转诊、培训、指导等浅层协作。”李明煜说,在实际运行中,上下级医院并不愿意互转病人,而上级医院也难以真正派驻专家下基层。
同时,不同级别的医疗单位有不同的管理体制,这也造成即使在医联体内部,受人员编制、人事任免等政策限制,人才的自由流动面临许多现实困难。
李明煜提到,在调研中她还发现,一些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也是自成体系、互不兼容。“信息系统不兼容,病人的诊疗信息、影像检查资料就难以共享。”李明煜说,这样直接导致双向转诊的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无法实现无缝对接,远程会诊无法全面开展,进而造成医联体内部出现重复检查和重复开药。
此外,她也提到,目前医保的结算政策支持不够。一些市级医院若在基层医疗机构开设联合病房和专家门诊,其医保定额如何结算、如何合理分配等并不明确。
建立紧密型医联体 构建“1+1+N”新模式
那么,医联体该如何联、如何通?河南如何从人口、卫生大省转做卫生强省?
李明煜给出了建议:要探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实施上要构建“1+1+N”新模式,即形成三级公立医院+县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
具体来说,就是三级公立医院是“龙头”,发挥技术优势和带动作用;县级医院是“枢纽”,探索以县级医院为主体、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共同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则发挥健康“守门人”的作用,主要提供疾病预防和为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等服务。
此外,李明煜建议,注重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通过医联体建设,带动优质资源下沉,以加强县级医院人才、技术、重点专科等核心竞争力建设,促进县级医院医疗能力提升达标,实现县域内就诊率达90%左右;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实行“总额预算+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其他”的组合支付方式,推动成员机构的利益调整;完善考核与激励机制,提升信息化水平。
“医疗也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李明煜说,要依托“互联网+”提高医联体资源整合和共享,推动“一个平台,八套系统”(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影像、心电、检验、病理、超声、远程会诊、专家号预约、药品配送系统)建设,实现医疗资源、设备、技术的共享。
链接 什么是医联体
医联体,就是将省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通常是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卫生室(所)组成的一个医疗联合体,目的是为了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