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康复 还教授技能 郑州这位李妈妈获“孺子牛奖”

“孺子牛奖”是民政部最高荣誉奖,主要授予全国民政系统中成绩卓著人士

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的李妈妈,不仅给特殊儿童一个家,还教授他们编织等技能,为未来就业铺路

河南商报记者 杨东华/摄 河南商报记者 崔文

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因男孩姓“郑”、女孩姓“周”,又叫郑周大院。

院里的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为了能让孩子得到良好的治疗,受到正常的教育,更让他们能有个家,郑周大院的李妈妈操碎了心。

她想出管理要精细化的方式,还创建了自己的特殊教育学校,她总说,要让这里的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个月,她获得了民政部最高荣誉奖——“孺子牛奖”。

起早贪黑在外奔波,让郑州市儿童福利院落了地

漫步在郑州儿童福利院内,宽阔的空间、分类详细的楼房,还有模拟社会上真实街区建造的“校内步行街”,让这个地方能跟优美的校园媲美。但十几年前,这里只是郊区的一片荒芜工厂。

2006年,没有任何基建经验的李燕接过了建设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的重任。建设中真正的难题无疑是和拆迁时的老业主和征地时的村民打交道。挨家挨户做工作,她受过冷眼和水泼,起早贪黑是常事,她也曾守在工地几天几夜不回家。

她的执着和真诚打动了村民,韧劲和担当使她没有丝毫松懈,2012年,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前后两期全部建成,总占地面积80亩,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床位830张,当它被称赞为项目典范时,李燕只是笑着说:“这是我和孤残儿童的缘分,是一个民政人的初心和责任。”

福利院不是简单的吃饱穿暖,它也讲究精细化服务

4月11日,河南商报记者在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康复房间看到,脑瘫的儿童戴着仪器在做治疗,肢体残疾的儿童也在器具的帮助下做康复训练。

“儿童福利院不再是以前只管吃饱穿好的粗放式管理了,我们现在是精细化、专业化服务。”李燕说,当一个孩子来到福利院后,院方就会及时跟进评估、制订方案,拿出最适合这个孩子的成长计划,包含康复、教育、治疗各个方面,“我们希望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对于重度残疾的孩子,郑州市儿童福利院也给出了教育方案,通过坐、立、行等专业训练,通过训练穿衣进食、洗脸如厕等,提升他们的个人基本生活能力。

成立特教学校,为孩子未来就业铺路

“福利院孩子的未来在哪里?”这是李燕当院长第一天就开始思考的问题,慢慢地,她意识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才是这些孩子最好的出路。

李燕在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建设了特殊教育学校。河南商报记者在一个房间看到,几个孩子正在配合制作香皂,有融化配料的,有制模的,有包装的。“这里就像一个香皂生产车间。”护理员说,通过学习,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手和脑,更能让他们掌握一门技能,而像这样的技能,还有编织、陶艺、烘焙等。

李燕说,他们尽量满足孩子们的学习和技能需求,“他们掌握了技能,以后就有出路。”

李燕嘱咐出嫁“女儿”的公婆

要好好照顾她

2008年,像很多怀着满腔爱心的年轻人一样,王瑞华也来到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担任了护理员,可每天换尿布的工作,加上朋友的劝说,王瑞华动摇了,她萌生了辞职的念头。

“一个雨夜,李院长来到院里跟我们打了招呼后,和我们一起帮孩子换尿布。”李燕把这些孩子当自己孩子对待的态度打动了王瑞华,打消了她辞职的念头。

“这次李院长领了奖回来和我们开座谈会,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代表你们领的奖’,让我觉得我们这些护理员的付出有了收获。”王瑞华说。

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有个传统,这里的男孩姓“郑”、女孩姓“周”,被人称为郑周大院,对于这个大院的800多名孩子来说,李燕就是他们的妈妈。

即使嫁出去的孩子,过年时候也会回来看妈妈,让孩子认认姥姥,每当这时,李燕都会特地摆桌团圆饭招待。她有时也会打电话给女儿的公公婆婆,介绍女儿的情况,嘱咐对方好好照顾她的女儿。

有这样的生活环境,想必也和正常家庭无异吧。

【责任编辑:张怡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

联系方式

中国·河南·郑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大街经北三路

电话:0371-86088516 (广告)

联系信箱:news100@henan100.com

邮编:450016

河南一百度官方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0-2022河南沸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招聘信息|广告服务|服务条款|免责声明|网站地图|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