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郭兵 摄影 张琮

天气越来越热了,不少人喜欢约上三五好友出去撸串吃小龙。麻辣小龙虾上火,冰醉小龙虾成烧烤摊上的“明星单品”。

前两天,大河报豫直播播出的《一只小龙虾重八钱 一次解锁八种口味》让许多吃货网友又眼馋又担心:用白酒泡过的冰醉小龙虾吃完后会不会涉嫌酒驾?此外,啤酒鸭、菠萝啤、豆腐乳、辣椒酱等夜宵“搭档”是不是也在酒驾的危险食品单上?

4月24日下午,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带着醉虾和啤酒鸭等食物来到郑州市交警一大队,边吃边接受呼出气体酒精含量检测仪(以下简称检测仪)测试。测试食物依次为:冰醉小龙虾、啤酒鸭、菠萝啤、豆腐乳、辣椒酱。以上食物配料中多多少少都有酒精成分,吃完后是否会“酒驾”?让检测仪告诉我们。

24日下午,在正式开始测试前,记者体内酒精含量为0mg/100ml。郑州市交警一大队民警孙凯介绍,按照规定,饮酒驾车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醉酒驾车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

测试1:

吃15只冰醉小龙虾后,体内酒精含量达到酒驾标准

24日下午,记者首先对冰醉小龙虾进行测试,冰凉鲜嫩的虾肉让人胃口大开,记者一口气吃了5只,交警一大队民警马帅用检测仪对记者进行吹气测试,连吹5秒钟,检测仪显示,记者体内酒精含量为0。

继续吃5只醉虾,经检测仪检测,记者体内的酒精含量已经达到19mg/100ml,此数值为饮酒驾驶的临界值(体内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为饮酒驾驶)。

记者又连续吃了5只醉虾,民警马帅立即对记者进行吹气测试,检测仪显示记者体内的酒精含量已经达到29mg/100ml,达到饮酒驾驶标准。5分钟后,再次吹气测试,记者体内酒精含量降为0。

测试2:

用啤酒烹饪的啤酒鸭,可以放心吃

第二轮测试的是还冒着热气的啤酒鸭。啤酒鸭其主料为鸭子、啤酒。将鸭肉与啤酒一同炖煮成菜,使滋补的鸭肉味道更加浓厚,鸭肉不仅入口鲜香,还带有一股啤酒清香。

吃完啤酒鸭,体内的酒精含量为0。

带着啤酒清香的啤酒鸭,吃完会“酒驾”吗?测试现场,记者吃完一整盘啤酒鸭后,立即接受民警吹气测试,检测仪显示记者体内的酒精含量为0。

民警马帅解释,这可能由于啤酒鸭在烹饪过程中,需要高温长时间炖煮,在此过程中,酒精已挥发掉,所以,啤酒鸭是可以放心吃,不会查处酒驾的。

测试3:

菠萝啤含微量酒精,达不到酒驾标准

是谁这么胆大,当着蜀黍的面喝酒,还一口气吹了一瓶?

测试的第三轮,我们选择了夏季必备饮品菠萝啤。为增强测试效果,记者对瓶吹了一瓶菠萝啤,立即接受测试,检测仪显示记者体内酒精含量为16mg/100ml,再过5分钟测试,体内酒精含量已经降为0。

喝完一瓶菠萝啤,体内酒精含量正常。

民警解释,菠萝啤属于啤酒类饮品,酒精含量安全,所以号称“啤酒家族”成员的菠萝啤其实不那么“啤”。不过由于不同菠萝啤的配料不同,建议驾驶员在喝之前看看瓶上的配料成分,判断是否含有酒精。

测试4:

3块豆腐乳下肚,体内酒精含量竟达到67mg/100ml

让人没想到的是,豆腐乳竟然上榜酒驾的危险食品单。

为杀菌易保存,豆腐乳在制作过程中,一般都会加入一定量白酒。第四轮测试,我们选择了豆腐乳,一打开瓶盖,一股酒精发酵味儿直冲鼻子。

经现场测试,在吃豆腐乳前,记者体内酒精含量为0。接着,记者连吃3块豆腐乳,立即吹气,检测仪显示记者体内酒精含量达到67mg/100ml,接近醉酒驾车标准。

5分钟后,再次吹气,酒精含量降为31mg/100ml,依然属于饮酒驾驶。

再过5分钟,也就是10分钟过去后,记者酒精含量降为8mg/100ml,属于正常范围。

测试5:

连吃3勺辣椒酱,酒精含量不高,记者被辣成表情包

最后被测试的是一瓶火辣辣的辣椒酱,根据配料成分表,该辣椒酱同样含有白酒。

为让读者和网友看到最实用的测试效果,记者连吃三大勺辣椒酱,火辣+齁咸味道交叉,记者的脸变成表情包,眉毛和鼻子拧到一起,嘴唇不涂自红。

立即测试,检测仪显示记者体内酒精含量为9mg/100ml,属于正常范围。喝两口矿泉水再次测试,体内酒精含量即为0了。

提醒:

吃完含酒精配料的食物,先喝点水歇10分钟再驾驶

综合以上测评,不管是用白酒泡过的小龙虾,还是以酒为配料的豆腐乳、辣椒酱,其酒精含量都不是特别高。吃完这些食物后10分钟,体内酒精含量值几乎就检测不出来了,所以,想把酒驾的“锅”甩给小龙虾和啤酒鸭的司机,可以换个理由了。

郑州市交警一大队民警马帅提醒广大驾驶员,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如果吃完以酒精为配料的食物,被交警查出酒驾,可以要求抽血复检。

此外,近日交警查出越来越多的“宿醉晨驾”案例,马帅建议,晚上饮酒的驾驶员,第二天早上尽量避免开车,“根据不同人对酒精的消化吸收时间不同,一般建议饮酒后24小时再开车比较保险。”马帅说。

来源:大河客户端

【责任编辑:钱艳红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

联系方式

中国·河南·郑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大街经北三路

电话:0371-86088516 (广告)

联系信箱:news100@henan100.com

邮编:450016

河南一百度官方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0-2022河南沸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招聘信息|广告服务|服务条款|免责声明|网站地图|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