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喊我特大城市!”
最近的郑州,光环璀璨: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人,经济总量突破一万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成为北方第四个进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一时间,郑州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
“县城”逆袭成特大城市,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时间回到8年前,2010年,笔者第一次踏上郑州的土地,接站的老同学就带着我去了郑东新区。这位落户河南的山东人,对郑东新区的开发历程如数家珍。而之前的郑东新区,在媒体的舆论中还深陷“亚洲最大鬼城”的误解漩涡。
如果从经济的角度看河南,这个中部大省尚属欠发达省份,而省会城市郑州,也不过才有50年历史。1954年之前,这里还仅仅是一个县城——郑县。历史上的河南政治和经济中心,是郑县周边的洛阳与开封。后两者的世界知名度远高于郑州。
洛阳、郑州、开封区位图
正如著名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在《纽约时报》评论版里写到的那样,11世纪的开封是宋朝的首都,人口超过百万,而当时伦敦的人口只有15000人左右。但今天的开封已不是省会,甚至连机场也没有,“这种破落相更让我们看清楚了财富聚散的无常”。
时光之轴摇移到2018年。八年后再次驻足郑州,它已成为北方第四个进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而昔日的国都洛阳与开封两城,经济体量均不足郑州的二分之一。
郑州的崛起,可以理解为财富聚散的无常,但更多的却是历史在大演进过程中的重新选择。
造 城
2007年,是著名的国际建筑大师黑川纪章人生的最后一个年头,但是在中国,他一手规划建设的郑州郑东新区,正在崛起为中原大地上的明星新城。
早在2001年8月,郑州市规划局便向黑川纪章发出跨国邀请,请他参与郑东新区的规划概念设计。经过竞标,黑川纪章设计的规划概念方案在9万名郑州市民的参与投票中脱颖而出,超过90%的人力挺“黑川方案”。后来,这项规划方案又罕见地以地方立法的形式,逐层报批,直至报国务院备案。
流水的官员,铁打的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就这样以立法的形式得到了贯彻落实。据说当年首倡郑东新区开发的领导,阔别多年后回到郑州,看到眼前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新城,和当年的规划方案一模一样。
2012年10月18日,黑川纪章逝世五年后,他设计的城市水景得意之作之一的龙湖,成功完成了蓄水。这个号称郑东新区的“收官之作”,曾经和现在的网红地如意湖、龙子湖一样,备受舆论争议。政府为了研究龙湖的水质,就出了9本书。
郑东新区成为中原崛起的破题之作,这个面积达150平方公里的中原热土,不仅成为黑川纪章一生中难得的设计作品,更成为引领郑州崛起的龙头和中原经济区的桥头堡。
官方口径显示,2018年,郑东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全口径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继续位居河南省各县(市)区、开发区第一位。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16.2%;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38亿元,同比增长8.4%;辖区新增市场主体3.3万家,增速连续6年位居全市第一位,总量12万家跃居全市第二位;税收超亿元楼宇达到40栋,单年净增5栋,一栋楼的收入就超过了一个县。
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持牌金融机构达到312家,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全部集聚郑州,甲骨文、华为、浪潮等102家大数据企业和70多家基金机构相继入驻,国家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日益凸显。
在郑州挺进万亿元俱乐部的征程中,郑东新区的贡献度可谓亮眼。《南方都市报》曾撰文评价说,郑东新区的发展,赶上了中国房地产市场最好的十年。“这里的房价,是郑州商品房均价的三到四倍;这里的每亩地平均创造5万元的利税;这里的路很少堵,绿地和水面更大;连这里的地下管道,都比老城区的粗了二分之一”。
拐 点
在郑州西郊,有条路叫“棉纺路”,见证着郑州“轻纺城”的辉煌过去;在郑州市中心,昔日火极全国的亚细亚商场如今已黯淡失色;还有创造家电销售奇迹的郑百文,在股市大潮的沉浮中留下了无数商战传奇。
但这些辉煌的产业与原来的煤炭、水泥、电解铝等重工业,在2008年金融危机及随后而来的产能过剩经济大潮面前,一度与郑州这座城市一起归于“沉寂”。
郑州逆袭的拐点被公认为是2011年。
这一年,富士康建成投产,进而彻底改变了郑州。
郑州富士康科技园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苹果手机组装工厂,大量的原料部件从世界各地进口到郑州的富士康工厂,然后组成成品手机出口到世界各地。全球一半的苹果手机产自郑州,平均1分钟组装350部手机,每天产量约50万部。
河南和郑州对富士康的倚重,与富士康对经济的回报一样成正比。当年为了留住富士康这个代工巨头,河南省花费上亿元财政补贴来解决用工荒问题。如今的回报证实,这笔财政补贴物超所值。
一个企业带动一座城市在郑州得到了生动演绎,富士康落地后,郑州各类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爆发式增长。2018年,富士康在豫企业进出口3389.1亿元,占全省比重61.5%。2018年,郑州的进出口总额占据了河南省全省总额的70%以上,继续位居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第一位,在全国所有省会城市中排名第四。
富士康还带动了代工产业集群和智能手机制造集群的发展。目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已入驻终端智能制造企业约208家,2017年手机产量达2.9亿多部,全球每7部手机中就有1部来自郑州。当苹果手机销量与产量下滑时,国内华为手机的代工生产实现了挽救式产能承接。
从产业的标签上看,“手机之都”、“汽车城”、“速冻食品之都”……七大产业主导下的郑州,已与原来的中原重工业城市迥然不同,气质完成了蜕变。
招 贤
2017年11月23日,郑州市会展中心轩辕堂,郑州举行“智汇郑州”人才政策发布会,面向全球发布“招贤令”。这个号称“史上最强招贤令”的出台,加速了郑州迈向千万量级人口规模的特大城市的步伐。
“郑州史上最强抢人政策”
从郑州版的人才吸引优惠政策看,郑州不仅对高端人才充满了诚意,国家级顶尖人才、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博士后等均有实惠满满的住房、现金等奖励政策;对普通的技能人才和劳动力也是门槛较低,专科以上毕业生、职业(技工)院校毕业生,持毕业证即可在郑州落户。
这样一个囊括高中低端的人才吸引政策,无疑更符合郑州的发展战略。郑东新区以发展金融业、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为主,吸引的正是大批高端人才。郑州经开区以及航空港区则以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工人是人才刚需。
从历史上看,河南作为一个拥有1亿人口的中部大省,郑州历来是河南人就业的首选城市。而随着富士康为代表的七大龙头产业落户,郑州可提供就业的岗位大幅增加,因此吸引了省内外务工人员的集聚。
2009年,郑州常住人口只有752万人,但到了2018年末,常住人口数量已达到1012万人,9年时间,郑州常住人口数量增加了260万,年均净流入人口超过28万。
如今,郑州拿到“人口千万级”与“经济总量万亿级”两个特大城市的入场券,已经在中部六省的区域竞争中拔得头筹。
属于郑州的时代正在开启。
如果说郑州还有一丝隐忧的话,那就是应该逐步摆脱对富士康等龙头企业的产业依赖。
以富士康为例,其在郑州的三个厂区员工总数超过25万人,高峰时期接近30万,加上配套企业和产业链条上的对应人员,富士康给郑州带来的人口增量至少在百万人以上。如果富士康撤离,影响的不仅是人口规模,也包括整个河南的外贸进出口水平,结局将会怎样,可想而知。
乘 势
郑州在历史上能够取代开封和洛阳成为河南省的省会,凭借的正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演进中的必然选择。
1899年,晚清名臣张之洞上奏,“上谕赞许修筑卢汉铁路计划”成为郑州崛起的一个支点。1908年,卢汉、汴洛两大铁路完工并交会于郑州。此后,京广与陇海铁路的交汇点依然是郑州,中原交通枢纽的地位已是牢不可破。
受益于现代铁路,位于中国地理中心的郑州一度被誉为“火车上拉来的城市”,郑州历史上的第一次移民潮主要人群就是铁路工人与纺织工人。一直以来,郑州都可谓中国铁路网络的“心脏”。而随着高铁的到来,这个“心脏”跳动得更加有力了。
按照国家高铁规划,郑州将架构“米字形”高铁格局,分别从郑州向中国的四面八方延伸。郑州已经开通京广、郑西和郑徐高铁,京广将中国南北串联,郑徐高铁将中原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打通,郑西加强与西部联系。
“米字形”高铁网络的建成将使郑州到合肥、济南、太原、重庆等城市的时间缩短至2小时以内。可以预见,未来以郑州为中心的高铁3小时经济圈将覆盖方圆1000公里城市,近7.9亿人口。
早在2016年,国家批复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要把郑州打造成“国际性枢纽城市”,这个城市群的规划辐射半径正是米字形高铁网络所能触达的区域,不仅包括了河南省的18市,还把山西省的长治、晋城、运城,河北省的邢台、邯郸,山东省的聊城、菏泽,安徽省的淮北、蚌埠、宿州、阜阳、亳州等4省12座地级市划到马下,国土面积28.7万平方公里。这个以郑州为龙头的中原城市群一度引起周边省会城市济南的警觉。
郑州将交通的优势挖掘得可谓淋漓尽致,近年来紧抓“一带一路”的有利时机,分别了构建空中、陆路和网上三条“新丝路”,逐步向国际性综合枢纽升级。
作为亚欧大通道的重要枢纽,郑欧班列、新郑机场的全货机航线使郑州成为亚欧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实现了陆海相通,网络遍布欧盟和俄罗斯及中亚地区24个国家的126个城市。
交通优势还带来的另一个反哺效应,助推了郑州商贸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
2018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2733.47万人次,同比增长12.49%;货邮吞吐量51.49万吨,同比增长2.43%;起降架次20.89万架次,同比增长7.09%;分别位居中国第12位、第7位、第12位,客货运规模坐实中部地区双第一。
“网上丝路”跨境电商通关能力实现50单/秒,日峰值处理能力可达500万单。2018年,郑州海关共监管跨境电商进出口清单9507.3万票,进出口商品总值120.4亿元。
郑州媒体津津乐道的一个例子就是,当智利的车厘子还未褪去南美炽热的阳光,它就已经坐着包机,横跨太平洋,28小时后就出现在国人的餐桌上。一颗车厘子的“跨洋之旅”,正是郑州“买全球、卖全球”与三条丝路叠加的缩影。
天时地利,多重国家战略的叠加,让郑州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而晋升为第8个国家中心城市,郑州更是迎来了空前的历史发展机遇。
按照《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17-2035年)》的规划,在2035年,郑州GDP总量达到3万亿元、人均GDP达到22万元,人口规模达到1350万人,城镇人口比例达到90%,城镇人口比2016年增加约550万人。
从百亿到千亿,郑州用了13年的时间。而从千亿到万亿,郑州则用了14年的时间。从一个小县城到省会再到国家中心城市,60多年的时间,郑州成功完成了逆袭。
回溯历史,我们会发现,郑州实现今日的城市地位,恰恰契合了当下城市洗牌竞争的趋势。
这一轮竞争比拼的是中心城市、都市圈与城市群战略资源的整合与倾斜力度。从这个角度上也就不难理解,以郑州、武汉、成都、西安、济南、合肥为代表的省会城市,未来无疑会获得更大的资源倾斜。
乘势而上的“郑中心”,还将有更多的故事在上演。
来源:决策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