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房琳 闾斌 通讯员 汤剑燕 牛鹏磊
核心提示丨在非洲大陆,有一个叫厄立特里亚的地方,它与中国直线距离相距7866公里,分处世界两大洲。
这里,被联合国确定为全世界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卫生环境与医疗设备十分简陋。
这里,也是中国医生牵挂的地方。2018年9月,中国援厄立特里亚第12批医疗队告别祖国与亲人,远赴非洲,开启为期一年的国际人道主义医疗援助。
医疗队长由队长单位三门峡市中心医院的党委书记、主任医师潘华担任,18名队员均来自河南,其中三门峡市中心医院专家占了一半。
时间已过去8个月,“中国医生”成为当地民众心中一个温暖的词汇,也将两个相隔万里的国家紧密相连。
他们的故事,传遍非洲大地。
故事里的人,诠释着人间的真善美。
厄立特里亚地处非洲东北部,东西部地区气候炎热,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水源极度匮乏。东部大部分地区雨量不足,尤其是红海沿岸平原,呈沙漠状态。国内严重缺医少药,全国600多万人口,只有300多名医生,没有神经外科医生,整个国家只有一台CT和一台磁共振……
他们挽救了这个“双头”婴儿
2018年12月18日和21日,厄立特里亚官方媒体《厄立特里亚新闻》分别在提格雷尼亚语和阿拉伯语整版刊发题为《他们挽救了这个婴儿》的报道,在全国引起轰动。
为两个月大身患先天性积水性脑膜脑膨出的“双头”婴儿成功实施手术的,正是中国援厄第12批医疗队神经外科卢国奇和凌兴飞两位医生。
患儿出生时头枕部有一鸡蛋大的肿物,两个月时肿物已长得比头还大,患儿家长曾求诊于当时定期来这里医疗救助的某国神经外科小组,专家建议放弃治疗。
中国医疗队抵达后,患儿家长抱着最后的希望,前来求救。
看到如此大的肿物,神经外科专家卢国奇和凌兴飞也感到惊奇。经过术前B超提示初步判断为脑膜膨出。这种先天性疾病在国内已非常少见,更何况如此之大。
要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在这么小的婴儿头部切除这么大的肿物,手术难度和风险不言而喻。
他们将患儿情况马上汇报给医疗队队长潘华,身为麻醉专业高级职称的主任医师潘华立即组织专家组会诊,研究制定涉及手术麻醉、术中意外和术后处理等一系列完整的治疗方案。
各项准备就绪,患儿被抱进手术室。潘华麻醉,卢国奇主刀,凌兴飞任一助。首先是麻醉,由于条件有限,潘华只能用他从国内带来的可视性喉镜进行。插管一次成功!
因术前不能做CT确诊,术中两位医生发现患儿并不是术前认为的脑膜膨出,而是积水性脑膜脑膨出。这意味着,必须切除部分脑组织和四脑室,也意味着手术风险大大增加,术中出血增多和术后神经功能受损、脑积水等并发症增多。
别人放弃,中国医疗队不能放弃。
凭着精湛的医疗技术和甘冒风险的中国医生精神,巨大肿物被成功切除,在场的当地医护人员都禁不住鼓掌喝彩……
术后第二天,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切口敷料无渗出,10天后婴儿出院。
婴儿恢复得怎么样?这深深牵动着医疗队员的心。一个月后,潘华带着卢国奇和凌兴飞专程来到患儿家随访。发现患儿精神良好,体重增加,切口愈合很好,除了枕部颅骨缺损,其他良好。
患儿枕部直径3厘米缺损的颅骨需二期修补,考虑到当地没有材料,潘华决定由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无偿提供二期手术的修补材料。于是,又一场跨越两大洲的医疗救援活动开始了,来自中国河南三门峡的爱,跨越万里传递到非洲大地……
7小时行程,260公里,翻山越岭送医送药
只有身处异国他乡,才能深刻感受同胞血脉相连的情感。
在厄立特里亚,一群在当地工作的同胞,也让潘华和队员们格外牵挂。今年3月29日至31日,潘华带领3名医疗队员,赶赴260公里外的上海外经扎拉合资矿业公司义诊咨询,送医送药。
扎拉合资矿业公司是一家中厄合资的黄金生产企业,位于厄立特里亚安塞巴省,距首都阿斯马拉约260公里,是厄立特里亚最大的中国企业,有中国员工约100人。公司虽有一名保健医生,但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缺医少药,员工看病就医十分不易。
医疗队一行4人从首都出发,2小时到达安塞巴省省会城市克伦后的路全是没有铺就的土路,山高路险,坡陡沟深,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便是万丈深渊,还有十多个干涸的河道,一路上热浪滚滚,尘土飞扬,整个路途似汽车拉力赛,肆意颠簸,令人头晕目眩。
经过7个小时的艰难行程,终于在天黑之前,医疗队员抵达扎拉矿区。
“工人出事了!”
医疗队员正吃着晚饭,突然听到有人高喊。他们急忙跑进矿区医务室,只见一名身穿工作服的非洲员工神志不清,呼之不应,身上虽然没有血迹和伤痕,但头部和上肢抽搐不止。队员们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考虑是癫痫发作。潘华队长立即指示肌注地西泮10毫克,针灸科李伟医生给予穴位针刺醒神。10分钟后,这名非洲员工停止抽搐,恢复神志。
结果这一小插曲,引爆了第二天的义诊活动。
第二天义诊一开始,医疗队员们就被矿区员工围得水泄不通。不少中国员工是首次来非洲工作,陌生的环境、不同的生活习惯,加之常年在炎热的矿山环境工作,不少员工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身心疾病。义诊现场,对于患有颈椎病、腰椎病和面瘫的员工,医疗队员们给予推拿按摩和针灸治疗;对患有皮肤病、高血压、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员工给予药物和防护指导;有心理疾患的员工,给予心理疏导……
义诊同时,医疗队还向公司捐赠了一批常用药品和医疗器材,暂时缓解缺药困境。
临走时,公司员工感谢万千,潘华和队员们虽然已是精疲力尽,却很开心,因为没有比帮助非洲人民和同胞更让人欣慰的。
在非洲过“党日”
4月11日,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天气晴朗,蓝天白云。
潘华带领赵东波和程海波两位队员,正在悬挂党旗和“中国援厄立特里亚第12批医疗队”队旗……
这是中国援厄特第12批医疗队、三门峡专家团队党支部集体开展党员活动日的场景。
在万里之外的非洲过“党日”为的是让医疗队员心中有党、心中有家、心中有爱。
此次活动由医疗队党支部举办,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6人体检专家组,下午3点来到大使馆为工作人员义诊。
“我的血压正常……”
“我的血糖也很好……”“感谢专家团队!”
体检专家组根据体检结果,针对查出的健康问题作专题讲座并给出指导。党日活动结束后,大使馆王磊参赞、孙成功主任和专家组合影留念,并对援非医疗队做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
如今,中国援厄立特里亚第12批医疗队已在那里生活了8个月,援非医疗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他们不畏艰险,用精湛的医术挽救“双头”婴儿的事迹,感动全国……
医疗队员仵民宪和赵东波撰写的《援外医疗队员的一天》,记录了他们一天5例急诊手术,会诊治疗10多位病人的事迹,被《非洲华侨周报》采纳刊发……
2018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记者专程采访队员仵民宪,让更多人了解援非医生的艰辛与大爱……
2018年12月29日,河南省派遣援外医疗队45周年纪念暨表彰会议召开,三门峡市中心医院荣获全省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奖;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援厄立特里亚第12批医疗队队长潘华,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仵民宪荣获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奖……
在当地民众心中,“中国医生”早已与非洲人民融为一体。医疗队员在超市买东西忘带钱时,得到的回答是:你是中国医生,东西可以先拿走!
民国佛学大师李叔同曾说:世界是个回音谷,你大声喊唱,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中国援非医者,正是对此的最好诠释。
链接:三门峡医疗援非足迹
八个多月来,在队长潘华的带领下,援外医疗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得到厄特卫生部和我驻厄特大使馆的一致赞誉。其中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仵民宪,自2001年起先后参加中国援厄立特里亚、赞比亚和埃塞俄比亚医疗队,援非十年,是目前河南省援非时间最长,参援国家最多、撰写援非专著最多的医疗队员,先后荣获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赞比亚“五一”劳动奖等荣誉,得到非盟委员会主席祖马和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的高度评价。
三门峡市卫健委和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对援外医疗工作高度重视。2000年河南省首次在三门峡市选拔援外医疗队员,最终确定三门峡市中心医院仵民宪、张桂萍两名医生参加援厄立特里亚医疗队。之后又多次选派优秀医生奔赴厄立特里亚、赞比亚、埃塞俄比亚执行援外医疗任务。
同时,三门峡市卫健委和市中心医院十分关心援外队员的工作生活,积极解决队员的后顾之忧。平常定期和在外队员沟通,了解他们在非洲的工作和生活情况,逢年过节到队员家里走访慰问,让队员感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来源:大河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