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英雄就是对事业全力以赴,自始至终心无旁骛的人。这句话对于人称“夏南牛之父”的祁兴磊来说,恰如其分。
属相是牛,小时候放过牛,身上还有一股“牛脾气”……这辈子,祁兴磊的“牛”故事数不清。从肉牛良种推广到肉牛新品种培育,到中国第一个肉牛品牌的诞生,再到产值突破150亿元的泌阳县夏南牛产业链,祁兴磊在牛产业界可谓“牛气冲天”。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祁兴磊从信阳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后,谢绝留校任教的机会,毅然回到泌阳县老家,在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当上了一名专业技术干部。凭着满腔热情,白天,祁兴磊和同事深入乡村了解畜牧业生产情况,为养殖户提供现场指导,传授肉牛养殖和疫病防治技术;晚上,他俯身灯下,潜心钻研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全身心投入工作后,从来没有觉得苦和累,反而找到了快乐的源泉。”祁兴磊说。
1986年,祁兴磊科研团队承担了省畜牧局下达的“南阳牛导入夏洛来牛培育肉用新品种”科研项目,开始了夏南牛的培育。1988年,省畜牧局正式提出夏南牛新品种培育初期战略设想,泌阳县被确定为项目实施县,祁兴磊为项目主持人。
崇高不远,就在坚守者身上;成功不难,难在是否孜孜以求。为获得准确的统计数据,在夏南牛育种过程中,祁兴磊和他的团队跑遍了全县2000多个村庄,行程10万公里,骑坏13辆自行车,测量黄牛时多次遭受牛踢,身上留下了一块块伤痕。
1994年秋,是夏南牛新品种培育项目攻关最艰难的阶段。当时牛价上扬,群众把费心培育出来的一、二代犊牛外卖他乡或宰杀食用。这期间,技术攻关团队因缺乏资金,人员极不稳定。但祁兴磊没有选择放弃,他默默坚守在夏南牛的育种岗位上。有一次,为了一头5个月龄公牛不流失,他和同事骑自行车找了两天,跑了两县四乡才找到。
波涛蓄势,起于涓滴。为解决技术上的难题,他悉心请教中国农科院和河南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为完成生物统计工作,他和项目组的人用3个月时间自学了生物统计学的全部课程。他参加了3期计算机培训班,为顺利完成各项分析统计任务、制订夏南牛各阶段育种方案打下了基础。
大路小路,坚守才有出路。项目立项21年后,由祁兴磊团队培育出来的肉牛品种夏南牛通过国审。至此,中国第一个肉牛品牌在泌阳县诞生。夏南牛胸部深宽、背腰宽广,后躯发达,生长发育速度快,肉用性能好且耐粗饲,杂交优势明显。
2008年,原农业部确定夏南牛为唯一在全国推广的肉牛品种。2009年,河南省政府要求大力推广夏南牛。祁兴磊先后主持实施夏南牛选育提高、新品系培育等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
荣誉面前,祁兴磊没有止步。为推动夏南牛从“全国第一品种”向“全国第一品牌”迈进,祁兴磊在夏南牛育成后继续坚守、创新,带领技术团队在做好夏南牛扩群繁育的同时,开展了夏南牛选育提高、夏南牛生产管理技术集成和无角新品系培育三项研究,并取得积极进展。
“我这一生注定与牛为伴。前半生育成了夏南牛,后半生全力推广夏南牛。”朴实无华的语言,诠释着祁兴磊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