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紫禁城”、中国最早的“井”字城市主干道网、中国最早的车辙、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众多辉煌的标签,让二里头夏都博物馆的建设备受瞩目。8月21日,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将于今年10月中旬开馆,运用多媒体展示手段,公众将身临其境感受“华夏第一都”的风采。
从万邦林立到众星捧月,二里头遗址“划分”中国历史
60年前的夏天,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从此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二里头遗址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
二里头遗址发掘现场图
二里头遗址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它为界,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两个时代:在此之前,是万邦林立、多元竞争的邦国时代;在此之后,进入到众星捧月、一枝独秀的王国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副队长赵海涛表示,二里头遗址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迄今为止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因而成为中国青铜时代最为耀眼的璀璨明珠,学者称之为“华夏第一都”。
历经几代考古学家的不懈探索,截至目前,二里头遗址现已发掘出宫城、“井”字形大道,以及铸铜、烧陶、制玉、制骨等作坊遗迹,出土青铜器、玉石器、绿松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万余件。60年来,遗址发掘总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
历经两年多建设,博物馆主体建筑完工
二里头遗址,名字听起来平平无奇,实则却拥有众多辉煌的“标签”,尤其是它产生的诸多“中国之最”——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紫禁城”、中国最早的“井”字形大道即城市主干道网、中国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室建筑群、中国最早的车辙、中国最早的官营手工作坊区、中国最早的铸铜作坊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正因如此,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区,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二里头文化核心地位的确立,首先在于自身的‘王朝气象’。”赵海涛在接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最突出的表现是现存面积为300万平方米、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二里头都城的重要发现,包括二里头都城整体严整有序的规划,大型夯土基址为代表的宫室制度,贵族墓葬显示出的墓葬制度,专门祭祀区域和祭祀遗存体现的祭祀制度,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承上启下的玉礼器群和绿松石龙形器等特殊“重器”等显示的器用制度。
绿松石龙形器,由2000余片绿松石组成,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其制作之精、体量很大。
从上述诸多“中国之最”的发现中,二里头遗址的历史价值可见一斑。为了加强对二里头遗址及出土文物的保护、研究、展示和利用,2017年上半年,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正式开建。
历经两年多建设,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迎来关键性节点。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博物馆的主体工程已经完工,现在正在进行室内的装修,室外幕墙铜板的安装,广场的硬化和绿化以及展厅的装修施工。
计划10月中旬开馆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何时揭开神秘面纱?如何将数不胜数的“珍宝”在博物馆中呈现?河南商报记者采访到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副馆长赵晓军,为你提前“剧透”博物馆的诸多亮点。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展品总量预计近3000件(套),值得一提的是,刚刚完工的主体建筑颇具内涵。
二里头夏都博物馆效果图
它的整体形象像一条盘卧的巨龙,如果向下俯瞰,又像一把向北凸出的钥匙,寓意开启中华文明,还像一件牙璋,牙璋是二里头遗址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代表了二里头文化的对外辐射力和影响力。博物馆主体由夯土和青铜材料构成,博物馆一层墙体为夯土材料,表示二里头土遗址的属性;二层外面挂有铜板,象征着中国第一个青铜王朝,整体寓意为一个破土而出的青铜王朝。
展览项目目前分为两部分,5个基本陈列展厅和2个临时展厅。另外,还有1个修复展厅,用来展示文物修复工作过程。在展示环节,二里头夏都博物馆运用了许多现代化的科技展现手段,比如VR显微镜,观众用VR的形式来观察玉器的细节;比如有“我为夏都造林”的互动装置,模拟在二里头遗址中植树的情景;还有陶器碎片拼图游戏,由观众来将打碎的陶器来进行拼合;播放与二里头遗址和文化相关的视频、影片等等。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总共有三层,第一、二层为展厅、行政办公区域、考古实验室和早期中国研究中心,第三层为半开放的观景平台。到时候,游客可以登上观景平台,一览博物馆周边的风光。
赵晓军透露,博物馆将于九月份竣工,并完成文物的布展,进入试运营,计划在十月中旬开馆,同时还将举办第二届世界古都论坛暨纪念二里头遗址科学发掘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不久之后,“华夏第一王都”将与公众见面,值得期待。
来源:河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