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由我省牵头组织的太极拳申遗项目作为中国唯一参评项目,已于3月份提交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现在在评审中。
8月29日,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从河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得上述消息。
发布会上,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宋丽萍回顾了河南文化和旅游70年发展历程,总结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河南经验”。她表示,预计2019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量将超过9亿人次,旅游总收入将突破10000亿元。
◆“老家河南”2019年旅游总收入有望破万亿
1982年,一部电影《少林寺》,引发全国性的武术热和旅游热,这实际上是我们河南文化和旅游融合最早最成功的范例。我省39802个旅游资源单体中有25323个是人文类,占比高达63.62%,具备文旅融合的先天优势。
从单打到联手,河南文旅在融合中迎来快速发展。
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我省通过举办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新郑黄帝拜祖大典、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节、云台山国际旅游节等文化节庆活动,提升河南旅游的知名度。利用传统节日,相继推出了“过大年回老家”、“老家灯会”、“春醒·忆老家踏青赏花季”等特色活动,“老家河南”的品牌影响逐步扩大。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全省签约的文旅类项目超过70个,总投资近6000亿元。
与此同时,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游客走进来”,河南功夫正在成为继长城、熊猫之后的第三张中国旅游名片。2018年,河南省共接待入境游客321.73万人次,入境游客创汇10.34亿美元。
12年前,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成功获评全国第一批5A级景区。截至去年底,全省共有A级以上旅游景区511家,其中5A级13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26个。在文旅产业发展方面,积极培育带动作用显著的旅游产业园区,朱仙镇国家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等总投资1870亿元的13个旅游综合体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当前,全省文化市场经营机构达到15000余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
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让文物“活”起来。郑州、洛阳、开封等城市以文化遗产引领,通过保护展示彰显了城市文脉,助力了城市特色的形成。我省还推出了功夫体验、古都文化、黄河-丝路文明、中原山水休闲等四条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周耀霞表示,我省坚持把全域旅游作为破解发展难题、推动转型发展的有力抓手,目前,新县、修武、济源已被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入围名单,正在等待文化和旅游部批复。
◆太极拳申遗项目已提交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从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4000年前的二里头文化,早期中国的文化印记在河南遗存完整、流传有序,被誉为“中国历史的自然博物馆”。
70年来,河南成功申报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文化建筑群、丝绸之路、大运河等5项24处世界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罗山皮影戏2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全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65519处,居全国第二;可移动文物4783457件,居全国第四,有45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居全国第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20个,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当选中国八大古都。
从复古到复活,河南文物工作在涅槃中重生。国家文物局公布和立项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3处,实施大遗址保护项目220个,建成安阳殷墟、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等一批考古遗址公园和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抢救保护出土文物近10万件。建成中国文字博物馆、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等三级以上博物馆347家,并将庙底沟遗址、仰韶文化遗址、二里头遗址、裴李岗遗址、大河村遗址、贾湖遗址串联成线,致力于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省文旅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田凯表示,大运河保护展示展雏形,初步形成以通济渠古都轴、永济渠古城轴两条轴线为支撑,洛阳、郑州、开封三极为核心,“七大片区”为基础的大运河文化带空间布局。
我省的非遗保护传承制度也不断完善,近1万个非遗项目基本涵盖了全省各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13个,代表性传承人127名。
省文旅厅副巡视员闫敬彩介绍,今年,由我省牵头组织的太极拳申遗项目作为中国唯一参评项目,已于3月份提交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现在在评审中。
◆从高原到高峰,“河南戏剧现象”享誉全国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常香玉的《花木兰》、陈素真的《宇宙锋》、崔兰田的《秦香莲》、马金凤的《穆桂英挂帅》、闫立品的《秦雪梅》、申凤梅的“诸葛亮系列”、张新芳的《陈三两》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的优秀艺术作品,至今仍在中原大地传唱。
从20世纪50年代的豫剧《朝阳沟》,到连获中国文华大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重渡沟》,河南戏剧好戏连台。70年来,先后推出重点剧(节)目200多部,豫剧《焦裕禄》《香魂女》《程婴救孤》《常香玉》、越调《老子》、话剧《红旗渠》、舞剧《风中少林》《水月洛神》等一批文艺精品,实现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八连冠、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八连冠、中国艺术节大奖七连冠和文华大奖六连冠,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省份,被誉为“河南戏剧现象”。
对下一步文艺创作的重点,省文旅厅巡视员康洁表示,实施“三个一批”和戏曲剧本孵化计划,推出一批优秀戏曲剧本;抓好文艺精品创作,发展更多与新的时代相适应的、更符合年轻受众欢迎的文艺业态;抓好人才培养,持续做好“艺术名家推介工程”,提高河南艺术的整体水平。
70年来,全省文化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全省3000多个免费开放文化单位年均接待群众8860多万人次,970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年均接待观众上亿人次。郑州市、洛阳市被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未来,我省将整合全省各类资源,探索建立“上下联动、以需配供”的服务平台,实现群众“点单”、各类供给主体“接单”、政府“买单”。同时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