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至16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首次走进我国中部地区,在河南郑州举办。本届运动会吉祥物名为“中中”,一个“中”字代表了河南人民对国庆70周年前夕这场民族体育盛会的热情和期盼,办好这届盛会,中原儿女义不容辞。

这是无人机拍摄的郑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8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这是无人机拍摄的郑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8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天地之中:喜迎各族同胞“回家”

距离本届运动会主会场几十公里远的嵩山脚下,四千多名登封塔沟武校的小伙子们正紧锣密鼓地排练着。“再累也快乐,只想为这场盛会拿出最好的表演!”16岁的熊林峰说。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名列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不仅是对河南的地理定位,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河南在中华文明孕育成长壮大过程中所做历史贡献的定位。

这是无人机拍摄的郑州郑东新区夜景(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这是无人机拍摄的郑州郑东新区夜景(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有长达三千多年,河南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来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热土,四方文化在这里融汇,催生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历史上的河南是开放包容的,今天的河南同样如此。河南各民族成分俱全,除汉族外,还有55个民族近150万少数民族群众,各民族兼收并蓄、相互依存,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55岁的艾海提江·吐送从新疆来南阳经营玉石生意多年。“政府推行‘三不愁、四保障’,确保少数民族群众入学不愁、就医不愁、语言交流不愁,就业有保障、出行有保障、居住有保障,合法宗教活动也有保障。”艾海提江·吐送说,南阳已经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这是无人机拍摄的郑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6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这是无人机拍摄的郑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6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国家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在河南举办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各民族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了解内地的好机会,也是河南省向全国展示70年发展成就的好机会,将对各地区、各民族运动员增进了解、互鉴互学产生积极影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中原之“中”:大河之南今非昔比

眼看赛期临近,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龙娃“中中”成为人们炙手可热的收藏品,郑州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它的身影。

“河南地处中原,本届运动会吉祥物取名‘中中’,饱含着河南人民对运动会圆满成功的祝愿,因为‘中’在河南方言里有‘行’‘好’‘没问题’等表示肯定的意思。”本届运动会组委会新闻宣传部副部长、郑州市新闻发言人石大东说。

这是郑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看台(8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嘉南摄

这是郑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看台(8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嘉南摄

河南人喜欢说“中”,也有实力说“中”。新中国成立70年来,河南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2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4.8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50元增加到5万元,城镇化率从6.3%提高到51.7%,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即将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转变。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河南体育事业发展也迈上了新台阶。”河南省体育局局长万旭表示,不仅全民健身氛围浓厚,乡镇健身工程覆盖率实现100%,河南省自1982年以来还成功举办了八届省级民族运动会,建立了19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活动基地。

这是市民在观看本届运动会吉祥物“中中”(8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这是市民在观看本届运动会吉祥物“中中”(8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刮目相看新中原。昔日河南“农、穷、笨、土”形象早已被厚重、开放、创新、进取的新形象所取代。可以说,举办本届运动会正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硬实力与以往成功举办各项重大活动软实力的综合折射。

河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以“古”闻名的河南,正以“新”出彩,办一届展现各民族大团结、展现中原出彩形象的体育盛会,是一亿河南人民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城市之“中”:“郑龙头”乘势提质升级

全市GDP突破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0万元、常住人口突破千万人……数据显示,2018年,河南省会郑州市实现多项标志性突破,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已跨进特大城市行列。

这是工作人员进出于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执委会(8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这是工作人员进出于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执委会(8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跻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郑州正乘着举办全国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东风,实现城市全方位的提质升级。

“本届预计将是规模最大的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据河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黄旭东介绍,除17个竞赛项目外,还有近200个表演项目,开幕式当天各类人员的峰值预计会达到10万人。

这是无人机拍摄的郑州郑东新区夜景(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这是无人机拍摄的郑州郑东新区夜景(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挑战更是机遇,为办好这次盛会,郑州市落实“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理念,高质量推进城市管理工作,做好序化、绿化、洁化、亮化文章,全面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实施“千条优秀路、百条卓越路、十条极致路”路段创建,加快打造有秩序、有气质、有品位的宜居宜业城市,以崭新的城市形象喜迎民族盛会。

提升“硬环境”的同时,郑州市还注重打造“软环境”。目前,郑州市共注册志愿者超过194万名,志愿服务组织8800余个。其中,“绿城使者”城市志愿服务岗位分布在115条主要道路、50余家接待酒店和50个景区、商圈、医院等重点区域,志愿服务力求全覆盖、全方位、全周期。

这是市民在2019年全国“全民健身日”活动河南省分会场表演健身秧歌(8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这是市民在2019年全国“全民健身日”活动河南省分会场表演健身秧歌(8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一场盛会,是对举办城市的综合检验,城市建设管理的水平、人文素养等体现都在其中。作为国家支持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郑州有信心、有决心,也有能力,办成一届‘安全、节俭、创新、出彩’的民族盛会。”郑州市市长王新伟说。

【责任编辑:张怡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

联系方式

中国·河南·郑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大街经北三路

电话:0371-86088516 (广告)

联系信箱:news100@henan100.com

邮编:450016

河南一百度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