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越来越有“国际范儿”(资料图)
河南商报记者宋亚猛/摄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孙科
说到郑州,你会想到什么?中、烩面、少林寺……但是,关于郑州的故事可远不止这些。
常住人口破千万、GDP破万亿、人均GDP破十万、郑东新区成全国新型城镇化样板、航空港实验区快步迈向航空大都市……“县级郑”已蝶变为“国际郑”。
9月29日,省政府新闻办举办“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郑州市市长王新伟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郑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郑州首次进入“世界城市100强”“亚洲城市50强”
70年栉风沐雨,风雨兼程,郑州实现了从百废待兴到繁华兴盛。
1949年,郑州生产总值0.9亿元,1978年增加到20亿元,继2003年突破千亿元、2012年突破五千亿元后,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增长一千亿元,攀升至2018年10143.3亿元,成为第16个GDP过万亿元城市;财政收入从1953年0.6亿元跃升至2018年1152.1亿元,稳居全国省会城市第6位;城镇化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0.5%提高到73.4%,常住人口由1949年的不足20万增加到2018年的1013.6万,跨入了特大城市行列。
另一方面,航空港实验区、自贸区郑州片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大数据综试区五大国家战略叠加落地,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路”打开了联通世界的大门,2016年国务院明确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进一步凝聚了高质量发展的好态势、好气势,成为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的展示窗口。
让人欣喜的是,2018年,郑州以全省4.5%的土地和10.6%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21.1%的GDP、30.6%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5%的进出口总值。航空港实验区进出口总额突破500亿美元,占全省的62.8%。郑州首次进入“世界城市100强”“亚洲城市50强”,入围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12城市,居中国发展潜力百强城市第11位,成为全国第8个市场主体超百万的城市。
郑州将成为全国唯一的“米”字高铁交通枢纽
上世纪初,卢汉线、陇海线黄金交会,让“火车拉来的城市”快速起跑,如今,郑州形成了独特的“区位+枢纽”优势。
在打造域外枢纽方面,2018年,郑州被确定为全国12个最高等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以郑州为核心的“两环多放射”高速公路网、“三横八纵”国省干线公路网通达全国,2小时航空圈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和市场,2小时高铁圈覆盖4亿多人口的生活和消费。随着2020年郑合、郑济高铁建成通车,郑州将成为全国唯一的“米”字高铁交通枢纽、当之无愧的“中国铁路之心”。
在推进域内畅通方面,2018年,郑州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57.5公里,位居全国前列;中心城区“两横两纵+环线”快速路网基本形成,市域内15分钟上高架、30分钟上高速;都市公交实现全域通达、无缝换乘,客运总量9.4亿人次,成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2013年迈进地铁时代,轨道交通运营及在建里程突破300公里,“轨道上的郑州”正由蓝图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