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老郑州收藏爱好者王怀民,向记者展示了他收藏多年的“宝贝”。
这里有上世纪七十年代与每个家庭息息相关的粮票、布票、肉票、食用油票、副食品票、糖标、糕点盒封,还有公园门票、电影票、澡票等等,这些老物件饱含着郑州这座城市过年时的珍贵记忆。
艰苦岁月里过年前父亲总带他去国营理发店和浴池洗澡理发,干干净净迎新年
王怀民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经济很困难,人民生活都不富裕。那时居民家里别说电视机了,就是收音机也不普及,大家精神生活都比较贫乏。每年春节的时候,父亲为了让王怀民高兴,总会带着他去看几场电影,让贫脊的日子里也泛起艺术的光芒。
每年快过春节的时候,父亲都会带着他去国营理发店和国营浴池理理发、洗洗澡,干干净净迎新年。
利用春节假期,父母还会带他逛一逛公园,一家人享受一下生活的美好。那时碧沙岗公园叫劳动公园,紫荆山公园叫东方红公园,门票都是三分钱一张。
那个年代穿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郑州新衣曾流行蓝灰绿三色
王怀民回忆道,那时因为穷,老百姓过年也没什么讲究的,最为关心的就是吃和穿的问题。
王怀民拿出几张布票对记者说,这是他小时候家里存下来的布票。那时候买衣服也好,买布料也罢,都得凭布票购买,离开这些花花绿绿的布票要想买到称心如意的衣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布票是按人口定量发的,由于数量有限,家家户户根本不够用。
那时候有一种说法:“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过年的时候小孩们能穿上件新衣服,便是一件喜事,大人小孩儿都会眉开眼笑的。
王怀民说,上世纪七十年代过年的时候,不管家里如何穷,母亲总会想尽一切办法给他做一套新衣服,穿上新衣服常常让他开心好长时间。
蓝色、灰色、绿色布料郑州流行一时,他的衣服也是在这几种颜色中变来变去。
那时市民生活困难,市场上布料缺乏,老百姓的要求也不高,穿衣戴帽不求美观,只要保暖就行。
那个年代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纯白面馍,过年时家里总会摆上郑州产龙虾糖和瓜子以待客
那时,大米、白面被称之为细粮,玉米、高梁、红薯等被称为粗粮,一般市民全年的主食都是粗细粮掺半,平时吃的馍是黑白两掺的花卷馍或窝窝头。他记得只有到了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纯白面馍。
王怀民说,他家平时吃饭花样不多,都是些家常便饭。到了过年的时候,父亲总是会带上粮票、食用油票、肉票、副食品票等票证,跑前跑后的,总想把春节期间的饮食做得丰盛些。
祭灶过后,母亲也会带着钱和粮票,到国营糖烟酒食品商店,买上几盒什锦糕点准备串亲戚用,再买上一斤郑州产龙虾糖和一斤瓜子,摆到家里让客人吃。那时一盒什锦糕点售价是6两粮票0.87元,龙虾糖也得凭票购买,每斤一块二。
在郑州,一年里头,春节是人们最重视的一个节日,认为辛辛苦苦忙活了一年,就应该吃点喝点,欢乐欢乐。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蒸馒头……这些俗语大人小孩都能朗朗上口。
王怀民说,虽然母亲平常省吃俭用,但在过年的时候也不“小气”,她会包顿饺子,弄几个小菜,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欢乐乐过新年。春节那几天,一听说要串亲戚,他总是高兴得欢蹦乱跳,因为到了亲戚家里,少不了也是一顿好吃好喝。
回顾小时候的那段峥嵘岁月,他最怀念童年时代的味道了。那时物质虽然匮乏,但也不乏欢乐。王怀民指着自己的藏品介绍说,这是一张郑州食品厂(后更名为国营郑州食品总厂)生产的龙虾糖包装纸,方寸之间,留存着他珍贵的记忆;这张是当时的什锦糕点盒封,上面印着二七纪念塔图案,看到它,小时候在春节期间吃糕点的幸福记忆仿佛就浮现在眼前。
方寸糖纸里,珍藏着小时候过年的甜蜜记忆
对于老郑州人来说,郑州食品厂出品的火车牌龙虾糖,是甜蜜记忆的象征。在物质匮乏、百废待兴的年代,由于龙虾糖口感好,被视为郑州的拳头产品。龙虾糖作为郑州当时知名度最高的糖果,是郑州市民过年的标配。
王怀民回忆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龙虾糖虽然好吃,但是只有等到过年的时候,才能获得几粒。春节期间,兜里面装一把龙虾糖,他就像拥有了全世界一样,高兴得呼朋引伴去炫耀,却舍不得吃。那份惹人羡慕的快乐和令人陶醉的香甜,几乎成为那个时代小孩子的集体记忆。
如今,郑州过年的景象与四十多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些老物件就像一面镜子,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郑州日新月异的发展,也见证了王怀民儿时过年的喜悦与憧憬。
线索提供 王先生 新闻热线 0371—96211
来源:大河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