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体娱文创部执行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实习生周瑞娟
商业邂逅艺术:不好好卖东西,而去搞艺术?
跨年前后,郑州的各类展览迎来了一波“小高潮”。有趣的是,一些艺术展出现在了城市商业体中。
“势能100+”大河美术青年艺术沙龙2019年年展,全省100位青年艺术家参与,作品包括油画、雕塑、装置等艺术形式,地点是华丰灯饰界负一层的艺棠艺术馆。
“接引年至”年兽主题艺术节,36位艺术家用雕塑、陶泥、剪纸、绘画、竹编、多媒体等艺术手段,创造出了百余个丰富的年兽形象,地点是在商业体龙湖里。
如果回望过去的2019年,“文艺范儿”几乎是网红商业体的标配。正弘城门前竖立着艺术雕塑《天地之间》,接连举办了光影艺术展、《拒绝打卡》展览等;主打“城市会客厅”的海汇中心,先后举办了《你,我的缪斯》沉浸式光影艺术展、“极限关系”大艺博(郑州)公共艺术展等;步入永威木色,中厅悬挂的艺术雕塑“鸟日子”引人遐想,插画展、“不艺沟通”、“牵绊”艺术展不断。
商业体里开了艺术馆,消费空间里散发着艺术气息,它们为何不好好卖东西,而是搞起了艺术?
商业体和艺术,谁傍了谁?
新年伊始,龙湖里总经理刘鹏阁就和艺术家们沟通,初步设定了今年的艺术展主题“春花秋月、夏恋冬兽”,一年四季,展览不断。她说:“在城市生活的人,其实是和自然失去连接的,希望通过季节的主题展,而不是简单的商业美陈装饰,让大家通过艺术来感受到时节变换。”
近年来商业体与艺术结合的趋势,刘鹏阁觉得是必然,“物质满足之后,一定是精神审美的追求,商业是呼应了这个变化”。
龙湖里体量不大,如何做得与众不同?喜爱艺术的她和艺术圈的朋友沟通后,把解题钥匙投向了艺术,并早早定下口号:是艺术的也是商业的,是在地的也是国际的。如今,连续举办四年的“年兽展”已成为一个品牌艺术展。
在灯饰商场里举办“势能100+”沙龙年展,策展人李向华看重的是,可以让艺术与大众零距离,让更多本土原创艺术作品被人们所接触和了解,进而促成购买行为。
所有参展作品统一以“瓶子”为主题,统一尺寸和价格,开幕前一晚,以酒会的形式让艺术和爱好者们面对面进行接触。这一尝试效果惊喜,开幕当天就有超五成作品被收藏,其中不少作品还出现了被“争抢”的情况。
“过去软装布置多是一些复制品装饰画,随着审美的提高,原创艺术需求明显提升。”李向华说,这次定价不高,大众通过比较低的收藏门槛,可以与艺术产生认知和联系,培养审美意识的同时,也推动了艺术品交易市场。
普遍但不成熟,“1+1”这道题不好算
不过,商业与艺术的融合这道“1+1”算术题没那么简单,场地环境与艺术作品如果违和,不仅不会相得益彰,还会显得突兀做作。郑州商业与艺术的邂逅,虽已普遍,但还算不上成熟。
在艺术家姜山看来,商业运营本身,就需要噱头、营销点去抓眼球,而走秀、演唱会等老玩法太常见,艺术便成为聚焦挖掘的点,这无可厚非。但也要看到,一些商业体中的艺术活动的策划运营者,是广告策划、地产营销出身,嫁接模仿得多,而非从艺术本身生发出来的,比如采用声光电新媒体技术艺术展,出现了跟风娱乐化。
年兽展的策展人高毛也直言,如今的商业都喜欢和艺术结合,但很多是偶然性的,商业符号没有培育出一个特质,需要持续有个性的艺术活动来树立各自独特的气质。
艺术和商业如何平衡?刘鹏阁说:“艺术一定是引领这个时代的,可能在更高层面上看和大众有距离,但在某一个阶段是可以融合的,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就做能结合的部分。”
李向华认为,“商业+艺术”不是坏事,“商业出发点是吸引眼球产生流量,展览内容和形式更偏向商业化一些,可能会消减艺术的纯粹性,但从大的角度来讲,可以先吸引过来,启发大众审美,再有更深层次的认知”。
老厂房“焕新”:文创园区不能只是来“打卡”?
继二砂文创园、良库文创园、瑞光创意工厂之后,由工业遗产改造的文创园区,在2020年将再增加一个。
约访郑州良酷文化总经理王会勤时,她正在沙口路地铁站旁的老厂房里,和客户沟通入住的事宜。那里是始建于1952年的郑州油脂化学厂,是我国“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中州肥皂”是许多家庭的记忆。
据她透露,目前基础管网疏通对接工作正在进行,道路和景观的恢复也在计划之中,预计今年5月对外开园。
从一片空白到多点开花,随着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郑州的许多老厂房借势“焕新”,也让文化创意园区成为热门打卡地。
老建筑变身文创园,郑州涌出来5个
蓝砖墙,红瓦顶,松木梁,郑州彩虹桥旁的一座老粮仓,蜕变成了文化艺术创意空间。“粮库”以“良库”之名,从城市的历史中走来,以时尚的面貌与今天的市民相会。
园区内还有一条1949年的苏式老铁路,以及“兴豫面粉厂”大楼变身的栖棠博物馆。建筑虽老,墙上的涂鸦、搭配的装置艺术却给人以潮流动感。
文艺沙龙、科技比赛、非遗研学、生活美学沙龙、动漫展、剧场演艺、书友会、新品发布会……从这里举办过的活动目录能感受到,这个“潮流聚集地”有多么复合型。
这种老厂房与文艺的联姻,人们会联想到北京798。在郑州,则最早缘起于二砂。
2014年,艺术家聚集的石佛村面临拆迁,曾在那里生活多年的艺术家姜山,被二砂老建筑的魅力吸引,把工作室搬去,还起了个响亮的名字“二砂艺术中心”,很快聚集了一批文艺青年、设计师、文创品牌等。
但由于厂房产权变更和二砂改造计划,短短一两年后,姜山又来到经开区租了一处框架结构的老房子,做起艺术微社区“彩虹盒子”,成为城市东南方的文艺地标。
2019年,二砂旧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砂文化创意园项目建设也在推进,意图打造集艺术、创意、科技、时尚体验于一体的高端城市平台。
不久的将来,郑州就将同时出现良库、瑞光、二砂、彩虹盒子、油化厂等多个文创类园区。
有园区品牌,但缺少内容品牌
如果说,文创园区的雏形更多是艺术家们自发的行为,最近几年郑州文创园区的打造,更多的因素是企业家有规划的运作。一个新话题也随之出现:有园区品牌,但缺少内容品牌。
从二砂到彩虹盒子,姜山2019年又折腾了,在经开区第七大街做了一家山海美术馆,回归艺术本质。谈到离开的原因,他说:“彩虹盒子成熟之后,重点被放在了物业管理与运营上。我不想从艺术家的角色,变成物业招商管理的身份,和我的初衷有所违背,不是最终想要的。”
每逢节假日,喜欢尝鲜的年轻人会慕名而去文创园区打卡,拍几张文艺范的美照晒到朋友圈。姜山则直言:“大家周末游选择去哪个文创园区,其实是茫然的,并不知道要去看什么或者去体验什么,不能真的只是打卡吧?”
事实上,园区之间的差异化并没有拉开,你有的我也有,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现象。无外乎奇思妙想的彩色涂鸦、怀旧的老厂房、颇有情调的非遗和文创类小店,来客们会觉得新奇,但这种新奇是相对于日常接触的生活环境,而园区各自的特质并不明显。
“浪潮起来了,都想赶个风,但内容做不好,还是要淘汰,也有可能出现钱砸了最后做得四不像的情况。”王会勤深知,老建筑提供的是空间,但好的空间更需要优质内容加持,没有内容就没有血肉。
助力郑州夜经济,文创园区大有所为
王会勤曾去成都、重庆、杭州等地考察过文创园区,“各个园区的格调都不一样,文化和艺术气息更浓,而郑州还有着不小差距”。她举例说,成都的东郊记忆便是以音乐为主的文化园区,园区内许多内容创意品牌非常棒,她也想邀请引进,但也注意到这些内容都各自与城市印记紧密相连,“说到底还是要靠自己来培育”。
大河报记者来到良库文创园时是傍晚时分,夜幕初降,园区内有些冷清。除了小剧场内,工人们忙碌着为第二天的一场街舞活动布置舞台,这里的非遗、摄影、皮影、核雕等小铺和工作坊,多已打烊。
“现在员工内部食堂正在改造成艺术餐厅,我们希望不限于打卡,而是要让人们留下来感受,能吃住玩。”王会勤说,在老建筑之外,配建的现代时尚风格的艺术街区也已落成,融合了公寓、商业、餐饮、特色小吃、酒吧、文艺酒店等配套,将形成新旧动静结合的格局。
在她看来,郑州夜经济的消费空间很大,而文创园区可以大有所为。油脂化学厂在规划中,除了音乐餐厅、影院、书房、咖啡馆外,还会有体育类、封闭式剧场、灯光秀等,不少业态是为夜生活服务。
与其他种类园区不同,文创园区的发展离不开与城市居民的频繁互动。默默记录郑州的摄影师张卫星很淡然:“郑州的文创园区寻找个性需要一个过程,因为受众的需求也不清晰,需要相互培育,慢慢养成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