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到了最后冲刺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只是强调建成“小康”,更为重要和更难做到的是“全面”,这就需要我们客观理性认知当前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加紧补齐短板,打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确保如期啃下硬骨头。
为此,从本期开始,本版推出系列报道“打通小康生活最后一公里”,聚焦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找弱项、补短板,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翁韬
近年来,随着我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广大农村农民饮水状况得到持续改善。但在部分地方,由于管理经验缺乏、管网维护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不少群众反映管网损耗高、水费贵等“最后一公里”问题比较突出。
“比油还贵的水!”
“做饭、喝水用自来水,洗洗涮涮用压井水”,虽然通自来水好几年了,村民王良春(化名)家的自备井和供水设备依然保留着。
王良春的家位于镇平县一个距县城十多公里的浅山区乡,早些年,家里的水源主要是自备井,但由于井只有十几米深,这些年的水越来越苦涩,煮过之后水面上会出现大量水垢。
一年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覆盖到了王良春所在的村,水是从县城接过来的自来水,王良春一家喝上了甘甜的丹江水,“心里老美了!”
但过了不久,让王良春窝心的事来了,村里找到他,统一收取两个月的水费,平均每吨水价十五元!这让王良春无法接受,“这水比油都金贵啊!”
村干部也一肚子委屈,“水是从县城接过来的,距离十多公里远,需要经过多个村庄,几次加压,咱们村在最末端,沿途的损耗都核算进咱村的水价里了。”
虽然经过全体村民争取,这种不合理的水价最终没有实行,但管网末端的“水价倒挂”却是王良春们必须接受的现实。
水价到底贵在哪儿?
“县城水价2.8元,中途几个村水价在3元至5元不等,我们村最贵,是7元。”该村村干部告诉记者,这多出来的部分,除了必须要分摊加压电费等,大头是沿途的损耗。
以最近两个月为例,全村2000多口人,按照分户水表总计用水500多吨,但是与村总表的差距竟将近200吨,也就是说,沿途水的损耗近四成。
沿途的水损耗为何这么高呢?采访中,负责自来水管理的村干部告诉记者,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设计施工阶段选用的管材抗压强度不高和管线填埋深度不够。由于距离水源较远,又处于管网末端,水压不够,导致水量不大,而水压一大,管材承压不够的话,就容易炸裂;施工中很多管线填埋深度只有20多厘米,如果有大型车辆碾压,或者被农用机械碰到,极易形成漏点。二是管护力量缺乏。由于上级下拨给村里的管线维护经费每年只有2000元,“都不够给一个专职管水员开一个月工资”,只能是村干部兼职代管,但是管线很长、漏点隐蔽,很多漏点等发现时,水已经大量流失了。
城乡一体化是方向
据水利部门负责人介绍,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成交付后的日常运营管理,大多数采取的是乡镇或村委会代管模式,由于缺乏专业管理经验,在管网维护、水费征收及水质检测等方面存在不科学、不规范的问题。针对这一难题,一些地方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叶县将全县建成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统一委托给专业的第三方——国源水务公司运营,不仅提高了工程使用效率,还实现了节能降耗,让农村居民也享受到与城里市民基本同质同价的安全供水服务。
“在之前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营中,漏损维修不及时是核心难点”,国源水务公司总经理房春法告诉记者,因为乡镇管护力量薄弱,管线漏损得不到及时专业维护,导致水费公摊高,村民缴纳水费的意愿不强。
“我们采取4级管理模式,对管网实现全天候的网格化管理,小修在当天、大修不超过24小时,管线水耗降低25%以上。”房春法说,公司对全县的水泵、管网统一规范管理,各项损耗成本持续下降,千吨水的平均电耗由接管前的1300元,降到了目前的700元至800元。
伴随着成本的拉低,农村水价也随之而降,从之前的5元至6元直降到2.1元,仅仅比城市供水价格多出一毛钱,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随着水价的下降,一个可喜的转变出现,全县农村用水量比改革前提高了一倍多,村民水费缴纳率达到了90%。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一直有‘三分建、七分管’的说法,只有走专业化、规范化管理之路,才能让国家投资的惠民工程效益发挥到最大。”房春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