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微信上问一位武汉的朋友,最近心情有没有变好些?她发给我一张囧脸,答曰:随着疫情变化阴晴不定。
谁不是呢?时而为研制特效药的进展而振奋,时而为攀升的确诊病例而揪心,有时候真想一把扔掉手机:嘿,停下来吧,我真的不想再看了!
生活在一个被技术包围的时代,“信息焦虑”早就存在,但在这几天尤为凸显。
扑面而来的资讯和信息越来越多,我们在这个“坑”里愈陷愈深:随时都想跟上最新进度,了解更多信息,读完了,反而有了空虚的焦虑,于是又花更多时间来看新信息,想要填满这焦虑——周而复始,陷入某种压力与焦虑的循环不可自拔,网友自嘲说:手机一开一关,一天就过去了。
伦敦大学有一份报告,把这种“看见小红点就忍不住想去点击”的强迫性行为,称为“信息狂躁症”。
得了这种病,有的人听风就是雨,完全丧失了判断能力,被立场和标签蒙蔽了双眼。大部分人则是持续处于一种“分心”状况下,分辨不出那些原本可提高生产力的有用资讯。
想摆脱信息轰炸的困扰,想要避免焦虑,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真正沉静下来,关闭外界对自己的干扰。
没错,我们都宅在家里,行动上看确实“静止”了,但内心呢?心定而后方能静。围棋大师李昌镐被人称为“石佛”,就是因为他在与人对弈时,总能从容镇静,临危不乱,有着超乎常人的定力。所以,虽然李昌镐的棋风并不剽悍,也不酷炫,但往往能获得最终胜利。对了,他刚为武汉捐款1000万韩元。
最近网上有篇文章很火,叫做《全民族静下来,是一个国家深度思考的开始》。文中说到,中国人的新年往往是热闹非凡,爆竹震天响,走街串巷互相拜年,却遗忘了拜访自己的心,与自己做一次对谈,沉淀下来仔细看看自己的人生,审视一下过往的种种。
这个假期,不止武汉被按下了暂停键,我们绝大部分人都不得不静坐在家中,因而有机会仔细回望自己的人生,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对万物生命的态度,好好洞察关于生命的无常、健康的珍贵、人性的幽微。正如冯骥才先生对“守岁”的定义:守着只有在这一段时间才能看见来去匆匆的生命时间的珍贵。
很久以前,一位朋友送我了一台ipad,上面印了一句话叫“每逢大事有静气”,我很喜欢,也深知很难做到,但至少可以试一试,以“静”致敬,远离喧嚣,自成格局。
躲避瘟疫的日子里,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薄伽丘写出了《十日谈》。普通人不必去和天才相提并论,但也要相信,安静的深处,蕴藏着奔涌咆哮、汪洋恣肆的力量,再出发时便可再无畏惧。(刘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