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军福
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下联是“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横批是“谁来落实”。这是对文山会海的绝妙讽刺。
开会,是安排工作、上传下达的重要方式。但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出现过于迷信会议的情况。工作还没开始,先开个动员会;工作遇阻了,就开个推进会;工作结束了,还要再开个总结表彰会。如此文来文往、会来会去,基层人员苦不堪言。特别是在当前,基层干部正在抗击疫情和脱贫攻坚等多条战线上奋战,如果会议过多过滥,只会挤占他们的工作时间,增加不少负担。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其中,针对困扰基层的文山会海问题,《通知》明确要求:“加强对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工作中发文开会的统筹管理,避免多头发文、层层开会;着力提高文件、会议质量,进一步明确精文减会的标准和尺度,完善负面清单,不发不切实际、内容空洞的文件,不开应景造势、不解决问题的会议”。这一要求切中肯綮,在被众多网友点赞的同时,呼声最高的就是“希望能把通知精神的每一条都落到实处,做到真减负、减真负”。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一些地区闻令而动。有的对文件页数、字数做了明确限制,有的还专门设立了“无会周”“无会月”。具体的规定,明确的要求,确实便于执行,但是否存在“一刀切”的问题,同样值得注意。如果主观地把某个月规定为“无会月”,该开的会议不开,而是等到下个月,那就可能沦为一种新的形式主义。
平心而论,开会本身并没有错,只要确有需要、确有内容,该开还得开,问题就在于要开出质量和效率。网上有个猜谜游戏,谜面是开会再说(打一成语)。你猜谜底是什么?没错,就是人云亦云。虽然答案“纯属巧合”,但现实中部分领导开会时,确实喜欢长篇大论,大话套话空话一大堆,就是没有几句新话、实话、自己的话。结果听者左耳进、右耳出,甚至连打哈欠、昏昏欲睡。而这种现象在被媒体曝光后,竟有不少网民“路见不平”,帮瞌睡者喊冤,觉得是会议枯燥惹的祸。你看,这会一旦开得无聊了,连群众的是非观都被搞混了。
开好会的秘诀,关键在于领导干部以上率下。会议怎么开,开得怎么样,需要上级部门和各级“一把手”率先垂范,对要求召开的会议严格控制、科学规划,做到心中有数、心里有底。开好会,更要少开会。“剑指”文山会海,目的是让基层干部从无效忙碌中解脱出来,多做“有用功”,这是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疫情防控期间,无论是省里还是市县,压缩精简了不少会议,但领导同志到基层和现场多了,工作照常推进。可见,少开会、开短会、开管用的会,把开好会与做好基层调研、现场办公结合起来,才能解决真问题、开出好效果。
开会是一门学问。把该开的会议安排好、开好,不该开的、冗余的会议坚决减掉,是反对形式主义的题中之义。对于有些干部来说,“今天,你开会了吗”已经不是问题,真正要反躬自省的是,“开会,自己真的会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