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由省文物局指导,省文物考古学会、《华夏考古》编辑部主办的“2019河南考古新发现论坛”在郑州市通过远程视频会议形式举行。经过各项目负责人汇报,由专家无记名投票,在10个汇报项目中,最终推选“灵宝城烟遗址”“淮阳平粮台城址”“安阳辛店商代晚期铸铜遗址”“济源柴庄遗址”“洛阳纱厂西路西汉墓” 五个考古发掘项目为“2019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
本次评选共有10个项目参与,都是2019年度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有发掘证照的考古发掘项目。地域上来自洛阳、开封、三门峡、周口、安阳、南阳和信阳,基本涵盖了河南的东西南北。从项目性质方面,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考古工作4项,基本建设考古工作6项。遗址类9项,墓葬类1项。从文化内涵来看,涉及黄河文化、早期文明、南北方文化交流与融合、夏文化(夏代)研究、都城与城市考古等多个领域,是河南日常考古工作研究领域的缩影。
灵宝城烟遗址
为配合国家重点项目蒙华铁路建设,2019年4月-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灵宝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发掘了灵宝城烟遗址,发掘面积4600余平方米。发掘表明,仰韶早期遗存是城烟遗址的主体遗存,仰韶早期聚落整体保存较好,还发现少量仰韶中晚期、庙底沟二期文化及比较丰富的二里头文化遗存,其中以仰韶早期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在文化面貌上,这批遗存应属于仰韶文化早期东庄类型。
仰韶早期房址发现近30座,以圆形或椭圆形半地穴式为主,另有少量面积较大约20余平方米的地面式建筑,偶见个别方形半地穴式房址。该时期墓葬有一次葬和二次葬两种。其中以长方形竖穴土坑一次葬最常见,数量达44座,葬式多单人仰身直肢,大多无葬具、无随葬品,仅个别墓葬有穿孔蚌饰或石珠随葬。此外,还发现了94座瓮棺葬,大多单独埋葬,也有少量合葬的现象。此外,还发现仰韶早期陶窑20多座,但多数保存较差,仅存底部烧结面,或为地面堆烧形式。其中1座(Y30)保存较好,为竖穴式升焰窑,操作间、火塘、窑室保存较好,窑室底部一周有11个圆形火眼,是迄今发现保存最好的仰韶早期陶窑。
城烟遗址的发掘,是近年来仰韶早期遗址一次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为研究豫晋陕交界地区仰韶早期东庄类型的文化内涵提供了丰富的新资料;仰韶早期聚落内未见明显的居住区、墓葬区、生产区的区分,没有集中的公共墓地,也很少有葬具、随葬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柱列式建筑特征鲜明,很可能属存储粮食的高仓,是粮食存储方式的创新形式;较多陶窑遗迹及大量烧土堆积的发现,表明仰韶早期聚落可能存在专业化的陶器生产。以往豫西三门峡地区二里头文化遗存发现较少,城烟二里头文化遗存发现比较丰富,且房址、灰坑、墓葬、陶窑等聚落要素基本齐备,这为研究早期国家社会的底层小聚落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淮阳平粮台城址
平粮台城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大连乡大朱庄村西南,1980年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发现并发掘,是中国最早确认的新石器时代城址之一。2014至201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城址进行了系统勘探、调查与发掘,取得了重大收获。
系统的考古钻探和数字化记录分析结果显示,平粮台城址平面形状为正方形,具有对称的城门布局。2019年在城内中轴线位置发现一条南北向的干道,两端分别对应南、北城门。这条中轴干道从建城之初一直延续使用至龙山时期最晚阶段。城内布局以南北道路为中轴,规划有序。经大面积揭露,确认了多排东西向布局的高台式排房。最初的房屋在生土上统一规划建造,排房前后间距15米左右。后期排房逐渐向南北两侧扩展。房屋均以土坯为原料平地起建,门向朝南,布局规整统一。
城内高台排房和道路外缘均分布有纵、横向的排水沟。2019年在长排房西部发现一组原址保存的陶排水管,东西向埋于室外,与居住区边缘有意挖掘的南北向水沟连通。同样的陶排水管道,在南城门附近还发现有三处。这些陶排水管节节套扣,构思精巧,或沿排房建筑的外缘平行分布,或纵穿城墙基础。陶排水管和纵、横连通的沟渠共同构成了目前国内已知年代最早、最为完备的城市排水系统。
在南城门内早期道路上发现有车辙痕迹,宽0.1~0.15米,深0.12米,最明显的一条长达3.3米。其中一组基本平行的车辙间距0.8米,可能为“双轮车”的车辙印迹。碳十四测年数据显示,这些车辙痕迹的绝对年代不晚于距今4200年,是我国年代最早的“双轮车”车辙痕迹,将我国用车的起源提前了500年。
平粮台城址还出土了一批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重要遗物。发现的玉冠饰残片,其形状和加工特征与湖北后石家河文化、海岱龙山文化的同类器物近似。陶碗表面刻画的对称复杂兽面纹,与长江流域的玉器纹饰在结构和表现方式上颇为接近。此外,利用黄牛骨进行占卜、祭祀和制作骨器的现象十分普遍。黄牛是龙山时代进入中原的家畜新品种,在平粮台龙山城址的大量发现,对研究起源于西亚地区麦作传统下的黄牛如何融入中原传统的粟黍农业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平粮台城址方正规整、中轴对称的特点,无疑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源头,在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突出价值。年代最早、最为完备的陶水管排水系统也为研究早期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绝佳材料。平粮台城址出土的各类遗存,展现了中原龙山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质,是新石器时代末期各区域文明间交汇融合的集中体现。
济源柴庄遗址
柴庄遗址位于河南省济源市柴庄村。遗址位于台地之上,处于蟒河和济水西源相邻地带。遗址面积近30万平方米,2019年3~1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济源市文物工作队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6000平方米。发掘表明,该遗址是一处大型的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聚落。
商代晚期遗存集中发现于遗址中部,发掘面积约2600平方米。有坑塘、夯土基址、祭祀坑、水井、墓葬、房址、圆形踩踏面、陶窑等多种遗迹现象。该时期夯土基址发现5处,其中三处呈品字形分布。夯1平面呈“凹”字型,两边对称,形制较为特殊。祭祀坑发现4处,其中一座(H406)为人祭坑,坑内发现1具面向朝北,呈跪坐姿的人骨。贵族墓葬发现13座,均为竖穴土坑墓,其中M50带有斜坡墓道。墓葬均呈南北向,填土经过夯打,有二层台、腰坑、殉狗等,其中两座还有殉人。
西周早期文化遗存集中发现于遗址西北部,发掘面积3400平方米,发掘遗迹有房址、陶窑、墓葬、道路、灰坑等。其中房址25座,结构保存较好,大多保留有门道、灶、壁龛和踩踏面。灶一般位于房内左侧,结构完整,有火门、火塘、灶台和烟道组成,部分陶灶附近还留存有陶罐、鬲等生活用器。此外,还发现西环壕和北环壕各一段,以及与西环壕大致平行的道路一条,并且路面铺设有鹅卵石。
柴庄遗址是豫西北区域首次发现集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文化遗存于一体的大型聚落遗址,是商周变革的具体体现。高规格遗迹的发现表明遗址为典型的商代晚期方国遗存。遗址所在地扼守轵关陉东端,北部为太行山,南隔黄河与洛阳相望,西为轵关陉通道,东为太行山山前平原,处在商王朝经略晋南的军事要地和周伐商的必经之路上,也是商代晚期重要的铜矿运输线路。
安阳辛店商代晚期铸铜遗址
辛店遗址位于安阳市北部柏庄镇辛店集南部带,位于殷墟遗址东北部,距离殷墟遗址的直线距离约10千米,北距漳河8.2千米,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自2016年至2019年,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了两次发掘,总发掘面积约5000平方米,其中第二次发掘面积达4000平方米。
第二次发掘除了商代遗存之外,还发现了先商和西周时期遗存。共发掘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墓葬52座,出土有青铜器(铭文以“戈”为主)、玉器和陶器等一系列文物。最主要的是发现大量与铸铜相关的遗迹,有独立铸铜作坊区、浇铸场地、小型窑址、烧土硬面、范土淘洗池、大型取土坑、铸铜废弃物堆积坑等。并且出土了大量与铸铜相关遗物,集中于灰坑和窖穴内。经初步统计,出土陶范约1.2万块左右,主要以容器范居多,有鼎(包括圆鼎、方鼎、分裆鼎)、簋、卣、尊、罍、瓿、觯、觚、爵、器盖等,还有少量兵器范,如鐏、镞等。此外,还出土有大量熔炉器具残块。
通过发掘,可以明确,该遗址具有多个独立、完整的铸铜作坊区,每个作坊区,可分为工作区、生活区,祭祀区和墓葬区相距较近甚至相互叠压。工作区可分为多个功能区,有备料取土坑,制范场地,熔铸一体工棚式作坊、铜器后期加工场地、铸铜遗物废弃场地。
辛店遗址范围广大,遗迹分布密集,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时代跨度长,出土文物种类多,价值高。该遗址是一处殷墟时期以“戈”为主体的“居、葬、生产合一”的超大型青铜铸造基地和大型聚落,是殷墟文化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遗址的发现展示了真实意义上的“大邑商”的范畴,见证了中国早期都城低密度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对于研究殷墟时期都城的布局、范围等都是一次突破性的发现。
洛阳纱厂西路西汉墓
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阳市西工区纱厂西路保利大都会工地发现了两座西汉时期大型墓葬,编号分别为C1M16090、和C1M16089。通过考古发掘和初步研究证明,这两座墓耿姓家庭夫妻异穴合葬墓。时代应在西汉中期偏晚。推测墓主人的身份可能是当时比较著名的炼丹方士。
这两座墓葬考古价值和意义重大,尤以C1M16090为最,该墓由墓道、主墓室、侧室、廊道、耳室、坠室组成,南北长约15米、东西宽近14米,总面积约210平方米,主墓室偏重于整个墓葬的西部,发达的耳室系统基本上都位于主墓室的东部。这种墓葬形制独特,规模之大,在以往洛阳地区的西汉考古中很少发现。
该墓出土的彩绘大雁铜灯在河南地区属于首次发现,全国发现的同类器型也不多见。大雁作回首衔灯罩状,不同于其它大雁灯的回首衔鱼的造型,通体彩绘。高达54厘米。该墓北侧耳室内发现了两件青铜大壶,其中一件青铜壶内保存有近3500毫升液体。经检测发现这些液体为西汉时期以水法制作的升仙药“矾石水”。这是我国通过考古首次发现水法制作升仙药的实物证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玉温明的出土,是在中原地区首次发现。“温明”作为一种葬器在我国山东、江淮地区、扬州地区发现的相对较多。此次“玉温明”的发现,不仅填补了中原地区西汉考古的空白,也对研究西汉时期中原地区的丧葬文化提供了可贵的实物材料。出土的三件银扣金箔漆奁,不仅用材好,而且工艺精湛为同时期罕见。另外,青铜大盘、青铜手炉、青铜杵臼、狮子形足的分体陶灶等器物也都比较少见。
这两座墓葬规模之大,形制独特,等级之高,且出土文物数量大,种类多,等级高实为少见。这次发现为研究西汉中晚期高级贵族的生活习惯、埋葬习俗等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物材料。大雁铜灯、“玉温明”、银扣金箔漆奁等一批珍贵文物的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升仙药“矾石水”,在全国范围内属首次考古发现,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为研究汉代人们的升仙思想,升仙方法,为研究道教文化发展过程,也为研究中华文明历史进程提供了十分可贵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