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 刘雅鸣
本期嘉宾:全国人大代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李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杜娟
●上下游企业都运转起来,链条才能活起来,企业复工复产才有质量。
●基础研究往往最难,需要久久为功的钻研,需要科学家坐得住“冷板凳”。
●“中国制造”已经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创新,是为了更有尊严地活着并且活得好。
●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稳定和提升,不妨大胆设立“链长”,尝试“链长制”。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总书记视察河南时,在中铁装备、郑煤机等企业频频提及“创新”,鼓励实体经济靠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引发广泛关注。我省如何以创新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更多增长点、培育更多增长极?本期《总编有约》特邀全国人大代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涛和中国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杜娟,共同交流探讨。
复工复产不是单个企业的事情
主持人:制造业化危为机,加速发展,创新是一股硬核力量。请问李涛代表,疫情防控期间,河南工业企业如何以创新这个“火车头”引领复工复产,实现“破茧”突围?
李涛:制造业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第一大产业,也是稳就业的主阵地。在这次应对疫情的过程中,制造业还承担着防疫物资生产和稳经济、稳就业的重任。河南与中央保持一致,两场硬仗同时打,制造业的先行复工复产至关重要。目前,河南制造企业已经基本实现整体复工复产,像中铁装备等中央企业、郑煤机等省属国企充分发挥排头兵的示范作用,不仅努力把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还保证生产经营稳定运行。
疫情是块“检验石”,我们深化了对产业集群“葡萄串效应”的认识,也就是说,环环相扣、前后衔接。确保有序复工复产,不是单个企业的事情,只有上下游企业都运转起来,链条才能活起来,企业复工复产才有质量。
主持人:中铁装备是“国货盾构”的领军企业,对于“链式协同”复工复产,王杜娟代表有着怎样的体会?
王杜娟:“设计在河南、采购在全球、制造在中国”,中铁装备盾构机产销量连续三年世界第一,秘诀正是在于“河南—全球—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合作。今年大年初十,中铁装备开始恢复正常生产,当时只能恢复30%的产能。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产业聚合能力强、辐射作用大的优势,推动产业链上下游800多家企业复工复产,促进全链条正常运行。复工至今,已经制造了近20台盾构机,并且全部验收合格。
前段时间,中铁装备联合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为民族盾构机装上了“中国心脏”。这就是我们适应新情况,把“断链”环节迅速补起来的一个好例证。
“搭积木”营造创新生态
主持人:中铁装备、郑煤机、宇通这样的明星企业有哪些共同之处?请两位代表谈谈,河南如何走出更多的制造业龙头企业?
李涛:一个优秀的企业不是一方面优秀,而是方方面面都优秀。有句名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用在企业身上同样合适。能够成为中铁装备、郑煤机、宇通这样的明星企业,创新方面一定是走在同行业前列的,而且无论是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还是行业创新,都没有“偏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其中具体谈到,“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这是一个实打实的举措,明确了分类创新的问题。基础创新在高校,应用创新在企业。一直以来,我们的基础创新都比较薄弱,事实上基础研究往往是最难的,需要久久为功的钻研,需要科学家坐得住“冷板凳”。
王杜娟:河南如何走出更多的制造业龙头企业?我希望提升全民的创新能力。基础创新弱、应用创新强,其实是制造业多年“跟跑”过程中形成的局面。但时至今日,“中国制造”已经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创新是为了更有尊严地活着并且活得好。想活得好,就必须重视基础创新,这是应用创新的“根基”;想成为受人尊敬的企业,必须让创新回归到科学的本源,将创新的境界从“产学研合作”提升到“造福全人类”的高度。例如,中铁装备与高校合作,在力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并不只是用在产品上,更多的是要给全行业提供新的科研方向。
基础创新是“根基”。这里,我想提一个关于基础教育的建议,植树育人“多一点好奇心,少一点功利心”,希望孩子们未来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择业,只有一个人发自内心喜欢一个行业,他才会迸发出创新力;只有我们一代更比一代强,社会创新力才能提升上来。
主持人:河南的工业规模居全国第五位,我们的工业规模和创新水平之间是否存在差距?
李涛: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企业创新按阶段可以分为低端、中端、高端,在每个阶段里做到最好,就积累了继续“上台阶”的力量。
过去讲创新,往往是随机发生的个人行为,现在的科技创新则表现出一种系统性,工信、科技、教育等部门正在努力营造创新的环境,抽出政府政策这块“长板”,去补齐社会创新这块“短板”,“搭积木式”营造创新生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本源问题。
产业链复苏需要有个“链长”
主持人:我们对河长、湖长、林长已经很熟悉了,科技创新贯穿企业“三链”,是否也需要有“链长”来管理?
李涛:这点大家不谋而合,代表们审议讨论时,同样谈到“链长制”这个建议。
一辆汽车的生产需要零部件、整车等企业的密切配合,一件服装的背后有纱线、面料、商标等多个链条,缺一不可。无论是企业生产运行,还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稳定和提升。一家企业能否复工复产,复产之后能否达产,不仅取决于自身实际,更受制于上下游产业链的咬合。
“链长”可以主动发挥政府积极作用,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困难,精准帮扶产业链协同发展,是一个打通产业链上下游配合和协调的关键人物。眼下,全省各地正在抓产业链复苏,作为一项制度创新,此时推出“链长制”,恰逢其时。
河南有食品和装备制造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还有汽车、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集群。实行“链长制”后,把产业链进行细分,把责任落实到人,由此挂扣起供应链、信息链、采购链、服务链、人才链、资金链等多个链条,围绕龙头企业吸引更多的“链条”上下游企业入驻。“链长制”会引导政府部门的管理思路从零散点状向系统链状转变,这将是放眼于产业链长远健康发展的一次大胆尝试。
王杜娟:“链长制”的做法,更加重视产业的上下游配套,这个可能是跟过去不同的一点。拿中铁装备来说,我们所有产业链条其实就是一个上下游产业之间的相互配套,配套做好了,大家就可以更加充分地发展。(文字整理 柯杨 栾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