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张丛博 实习生 鲍弥佳
今年的高考大幕即将拉开,2020届考生即将步入考场接受考验。
科举考试被形容为“古代高考”,在全民关注高考的氛围里,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河南古代高考生,来看看他们的备考指南与漫漫高考路。
新郑白居易是科举江湖里的“高考大神”,认真备考的他留下《百道判》《策林》成为考生追捧的备考指南;李商隐、韩愈一次次高考落败,前者作诗讽刺考官,后者不向应试文屈服;“最惨考生”是李贺,天才少年也难抵荒唐谤言,被剥夺了考试资格。
◆“学霸”白居易:自编“黄冈押题密卷”被考生争相传阅
要说古代的考试大神,老家新郑的白居易当之无愧。唐代科举江湖里,流传着学霸白居易的传说。
唐代判词有两部专集传世,白居易的《百道判》就是其中之一。判词,类似于今天的裁判文书。其实,这部专集是白居易做的备考资料。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白居易赴吏部参选“科目选”考试,报考了其中的“书判拔粹”科,主要考察判词写作能力。此时的白居易还几乎是判词小白,考虑到自己功底薄弱,便加紧备考,决定左手出题右手作答,几个月积累了上百道判词。
充分的备考,让白居易在众多应选人中拔得头筹。《百道判》内容丰富,涉及当时的科举、选官、家庭、婚姻、吏治乃至边防军事等各个层面,堪称唐代的“五年真题三年模拟”。不仅助力白居易一考成功,也给其他士子考试提供了重要复习参考资料,被争相传阅。
尝到了甜头,白居易在之后的“制科”考试前,又在复习中编写了一本实用的“黄冈押题密卷”。“制科”是皇帝临时举行的考试,最重要的项目是“试策”,就是针对皇帝的提问,做出自己的对策。
白居易绞尽脑汁猜题,把皇帝可能问的问题全部列出,准备了七十五篇策目,编成著名的《策林》,涉及外交、刑法、吏治、风俗等方面,甚至包括了如何对待“养老”等至今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在《策林序》里,他写道:“退居于上都华阳观,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门。”“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这段寂寞的封闭备考时光,像极了今天高考出题人的封闭出题生活。
寒窗苦学,科学备考,白居易得以“十年之间,三登科第”。这本“状元习题簿”又成了考生们的抢手货,作为最权威的教辅读物流传开来。
◆“落榜生”李商隐、韩愈:一次次落败,作诗讽刺考官不公
和白居易相比,晚唐诗人李商隐的科考之路非常艰难,是落榜大军中的一员。
才华横溢的李商隐,并不认为落榜是因自己能力不够,他有一首诗《破镜》:“玉匣清光不复持,菱花散乱月轮亏。秦台一照山鸡后,便是孤鸾罢舞时。”比喻破旧的镜子照不出真材实料,吐槽考试不公,考官选拔上去的都是庸才,却放弃真正的贤才不用,可谓讽刺辛辣。
在郑州荥阳“檀山荥水”畔出生的李商隐,从小失去父亲,由母亲抚养长大。年少时“偏科”严重,“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但唐朝科举写作体裁侧重诗歌骈文,这一弱点也让他在科考中吃了亏。
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却令李商隐多少有些灰心,还好他遇到了恩师令狐楚,被招为幕僚。令狐楚骈文堪称一绝,很快李商隐将“软肋”变成了“强项”。最终在公元837年考中了进士。遗憾的是,之后的李商隐深陷牛李党争,仕途不顺,苦闷一生。
在吐槽科考时,李商隐脑海中一定联想过河南河阳(今孟州)人韩愈的遭遇。“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许多人或许很难想象,他竟然七次科举六次落败。
唐代的科举考试,不单单是看才能,最好还要有一个当朝有名有才的人举荐。韩愈本来有个族兄在朝廷为官,他也寄希望前去投奔以求推荐,可事与愿违,他听到的是这位兄长死于非命的噩耗。
一次次考试落败,分析原因,与韩愈对官场文章的不适应也有很大关系。科举考试看重追求形式的文体,韩愈则是“文以载道”的倡导者。不过,如今回望,正是韩愈对应试文体的不妥协,才有了他日后引领唐代古文运动,留下“百代文宗”之名。
◆“最惨考生”李贺:因父亲“晋肃”谐音“进士”,被剥夺考试资格
“复读生”韩愈看上去够惨了,但他也没想到竟然还有比自己更惨,那就是老家洛阳的“诗鬼”李贺。
李贺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是一位享有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历史上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长吉”是李贺的字。
能和李白放在一起被人评价,李贺的确是一位少年天才。相传,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闻知李贺诗名,连大文豪韩愈也特来一会,想测测他是否有真诗才,要他就眼前情景当场赋诗,结果李贺出口成诗,让韩愈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名扬京洛。
如此才华,进士及第似乎只是小儿科。很遗憾,历史和李贺开了个大玩笑。
有妒嫉他才能的人,怕被李贺抢饭碗,纷纷阻挠李贺考取进士的道路,有人拿李贺死去的父亲“晋肃”做文章,说这个名字谐音是“进士”,说李贺参加进士科考就是对父亲的不孝。
荒唐的指责,连韩愈听说后也拍案而起,写文章质怒怼:“父亲名叫‘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科考试;要是父亲叫‘仁’,儿子还做不做人了?!”
可最后李贺还是被剥夺了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没有文凭自然仕途受挫,那些宏大抱负难以施展了。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这首慷慨激昂的诗作,是李贺在老家所写。事业不顺,但李贺并没有满腹怨气,而依然怀着一颗报国之心。
至今读来,依然能感受李贺的壮志情怀。让人无尽唏嘘的是,李贺英年早逝,病逝时年仅2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