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16日开始,就进入了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
然而,与以往“三伏天”不少人要贴“三伏贴”,甚至一度排起长队的情况相比,今年的“三伏贴”看起来有些失宠。
现象 今年来贴三伏贴的人比往年少了
“孩子一到冬天就容易感冒,听老人说贴这个是‘冬病夏治’,今天就带着孩子先来试一下伏前的加强贴。”7月15日上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门诊,有家长一边给刚贴敷过“三伏贴”的孩子整理衣服,一边与同行的其他家长交流着,而一旁,还有不少市民在等待贴敷。
据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疼痛门诊主任赵俐黎介绍,每年前来该科室贴敷“三伏贴”的人都不少,但相较于过去几年每年新增贴敷人数比例较高而言,今年有所减少,她粗略估计“7月16日有近500位市民来贴敷”。
其他医院今年贴“三伏贴”的情况如何呢?
“明显少了,感觉少了能有50%。”据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罗伟贤介绍,往年这个时候,不光有许多郑州市民到该科室贴敷“三伏贴”,还会接诊一些从驻马店、三门峡、焦作等地前来贴敷的人,可今年,整体数量有所减少。
“以前每年少说也有几十个从外地过来贴‘三伏贴’的,但今年几乎没有了。”罗伟贤说道。
同样的情况也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出现。“多多少少有些变化。”该院中医科主任李伯群称,相较于中医医院,该科室本身每年接诊来贴敷的病人就不算多,“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今年贴‘三伏贴’的人的确比以前少了。”
公立医院情况基本一致,难道人们都被公立医院之外的其他机构吸引了去?“相比往年,今年受疫情影响,无论是门诊量还是预约量,整体都在明显减少。”在郑州市中原区一家中医馆门口,等待贴敷的市民排起长队,仅当天上午就有300多人前来预约,可即便如此,该中医馆工作人员仍坦言“今年情况不好”。
观点 鱼龙混杂等成三伏贴逐渐失宠主因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曾经火爆的“三伏贴”今年有点冷呢?
罗伟贤认为,这一情况不仅与今年的疫情有关,也与开展“三伏贴”的机构过多有关,“疫情防控需要,外地来贴敷的人变少,本地人可能都不愿到医院来。再一个考虑到防控疫情,也没做大范围的宣传”。
而在赵俐黎看来,近年来,在医院贴敷“三伏贴”的人数整体上一直在下降。
“分流太多了。”赵俐黎称,除了正规医院和中医馆外,现在连药店、澡堂、养生馆、美容店等机构都贴起了“三伏贴”,甚至网上就能买到“三伏贴”。然而,贴“三伏贴”是一个很专业的操作,医生技术不好、药材质量不好、炮制方法有误、穴位选择和定位不准确,都将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甚至诱发其他疾病。
“效果不好,病人也就不再坚持治疗,这就是第二个原因,与病人的心态和目的有关。”赵俐黎认为,贴敷“三伏贴”是为了治病,而非图省事儿、赶时髦,有的病人贴一年没有效果,第二年就不再继续贴敷。
“依从性不够。”她进一步解释道,中医调理是一个提高免疫力的慢工程,本身有些疾病很难调治,就像顽固性哮喘,每到秋天就会发作,而有些市民指望一两次穴位贴敷就能治好,这就很不现实,“穴位代表一条经络,经络又连着五脏六腑,‘三伏贴’贴到一个穴位上,激活经络,调理脏腑,让经络慢慢恢复正常运转”。如此来讲,运用“三伏贴”来调理和治疗身体,并非一日之功。
提醒 “跟贴”需谨慎,请一定擦亮眼睛
关于坊间流传的“三伏贴”是“万能贴”的说法,河南商报记者从多名专家处均得到否定的答案。
“‘三伏贴’对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效果最为理想,如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主治医师李欣指出,值得注意的是,体热、火旺、常口干舌燥者和2岁以下儿童、孕妇以及出现发热、腹泻、咳嗽等症状的孩子都不适合贴敷;皮肤易过敏、瘢痕体质的人也应谨慎贴敷。
此外,针对现在市面上贴“三伏贴”的机构众多一事,赵俐黎再次提醒广大市民,不管是公立还是民营医疗机构,从事“三伏贴”项目的,都应具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且该许可证上核准的科目,还必须含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或民族医学科三者中的一个。作为“冬病夏治”的一种方法,贴敷“三伏贴”是一种临床治疗方法,因此,建议市民最好选择正规医院进行贴敷。
来源:河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