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31日的庚子年黄帝文化和黄河文化网络论坛上,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隆文作了题目为《黄帝淳化虫蛾与双槐树牙雕蚕》的学术演讲,将观众的视线再次带回孕育中华文明的起点——郑州巩义河洛古国。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丝绸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起源一直是考古工作者关注的课题。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寻找中国丝绸之源”的研究课题,经批准后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单位,对郑州巩义双槐树遗址开展全面的调查勘探与考古发掘工作。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对仰韶时代两大经济成就的概括是‘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双槐树遗址的牙雕蚕就是家蚕的原型。5500年左右的黄帝时代,我们的祖先通过‘淳化虫蛾’即发明家蚕,不仅以人工选择育种的方式获得了丝多茧大的家蚕,而且还能有效地避免了野蚕(桑蚕)为害所带来的各种灾祸,使家蚕的繁衍生存更有益于人类,这是和发展农业相提并论的历史功绩。”陈隆文认为,牙雕蚕不仅是我们迄今为止见到的最早的家蚕牙雕,而且它的出土进一步证明早在5500-5000年前的仰韶时代,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活的祖先们就已经完成了野蚕家化的创造性工作,而这一创造性的工作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被司马迁记载在《史记·五帝本纪》之中了。
丝绸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特质,我们常说,亚麻源自古埃及,羊毛源自古巴比伦,棉花源自印度,丝绸源自中国。从郑州地区陆续出土的碳化丝织物、骨雕蚕,到双槐树牙雕蚕,实证了郑州是中国丝绸的起源地,也让仰韶文化这一时代再次和历史文献记载的五帝时代相对应,表明了郑州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