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竞争加剧和“十四五”的到来,从国家到地区,对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履职河南以来,已在多次调研中反复强调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6月17日至19日,他研究部署加快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要求郑州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国家开放高地、国家人才高地,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提质进位。7月5日至6日,他又专题调研科技创新工作,指出河南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成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行列。
谆谆寄语,殷殷嘱托,切切期盼。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面对新的现实挑战,作为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的郑州,科技创新能力及排位如何?存在哪些短板?该如何加压奋进?今起,河南商报推出系列报道《郑州科创力,何以立身“国家队”?》,探寻郑州科创发展之路。
河南商报记者郭丁然
这是一个有趣的风向。
今年2月18日,也就是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徐立毅到郑州市科技局、市工信局调研座谈。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先进制造业作为主攻方向,不断增强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和产业结构竞争力,为郑州“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和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无独有偶,同一天,西安市举行高质量发展大会,对2020年度推进全市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的企业兑现有关奖励和扶持政策。同一天,安徽召开加快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暨2021年全省第二批贯彻“六稳”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现场推进会,这个活动还同日在全省各省辖市开展……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各个城市都在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跻身“尖子班”的郑州经济活力正不断释放
国家中心城市的称号,或许是郑州近几年来取得的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城市光环。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定义,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大都市。
国家中心城市是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层级之上出现的新的“塔尖”,集中了中国和中国城市在空间、人口、资源和政策上的主要优势。
2010年2月,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首批入选国家中心城市。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国家发改委及住建部又先后发函支持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前,全国共有9个国家中心城市。
1954年才成为河南省省会的郑州,是其中名副其实的后起之秀。但近些年,郑州正向外界证明其爆发力。
据相关数据披露,过去10年时间里,郑州已经先后超过烟台、东莞、沈阳、大连、佛山,直追青岛,2020年,郑州GDP达到12003亿元,成为北方经济总量第三城的有力竞争者。青岛2020年GDP为12400.56亿元。
随着郑州市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2019年郑州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和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9%、12.4%。产业结构持续向知识型和技术型迈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加速,跻身全球经济竞争力城市100强。
郑州科创能力,在“尖子班”里尚属后进生
已经跻身全球经济竞争力城市百强、国家九大中心城市的郑州,显然应该有更高目标、更高站位、更大视野,应该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提质进位。
比如,要努力突出郑州在河南的首位度,郑州的目标就决不是北方第三城。目前郑州与第二城天津之间,还差两千多亿元的经济总量。
今天,就让我们先从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拿郑州与其他八个中心城市比较一下。
关于郑州在九大中心城市中的科技创新能力,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和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的专家都曾有专门的学术研究。
其中,在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2020》中,主要采用四大维度指标评价各城市的科技创新功能方面的建设指数及成长性指数,包括:创新资源(含万人高等学校在校生数量、技术合同成交额)、科研平台(含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双一流高校数量)、要素投入(含R&D投入强度、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创新成果(含发明专利权数、国家及科技成果获奖数)。
在蓝皮书的“中心城市成长性指数”排名中,郑州市科技创新成长性指数排名第八位(即倒数第二位),而建设性指数,郑州同样位列第八。
社科院发布的榜单中,郑州指数高于均值
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副教授于瑜在评价城市科创力时,使用的指标和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不太一样。
她使用的四个一级指标,所占权重由大到小依次是:科技创新产出、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投入、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意味着,科技活动产出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最大。科技创新产出包括:科技项目数、科技论文数、发明专利授权量、R&D项目数、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完成重大科技成果数、技术合同成交额、规模以上服务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GDP的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等。
根据于瑜在《国家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监测评价》(基于2011年~2019年数据)中的排名,郑州市在九大中心城市中的科技创新能力排在最后一位。
此外,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也公布了“中国城市科技创新指数及排名”。将省会与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的排名拉出来看,北京位列第一,上海市排名第3,国家中心城市中的广州、武汉、西安、天津排名“咬”得很紧,位列这个榜单的6~9位。郑州以0.5337排名第17位,在九大中心城市中倒数第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指出,前17名的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高于均值。也就是说,郑州在科技创新指数上,算得上是“尖子班中的后进生”。
国家中心城市作为所在区域的高教中心、科创产业发展中心,其拥有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更能说明区域经济的创新实力,而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则是衡量科技创新能力的又一重要指标。
目前,在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中,郑州的这两项数据算不上亮眼,这里有历史因素和现实原因。但正如专家所说,看到不足,也要看到未来,这些年,郑州也在不断快速提升,追赶兄弟城市,存在着后发优势。
郑州高企数省内第一,在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中垫底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标。
根据郑州市科技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郑州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048家,首次突破2000家,占全省高企总数的42.85%,数量位居全省首位。其中,郑州市2019年度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82家,占全省认定总数的47.14%。
可以说,从近些年的发展趋势来看,郑州科创实力也在不断增强,创新主体不断壮大,郑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从2017年的856家,2018年的1323家,发展到2019年的2048家,分别突破1000家及2000家大关,高新技术企业总体保持稳定向好发展态势。
但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相比,则差距明显。
根据企业预警通数据,截至2020年7月,郑州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2944家,排在九大中心城市末尾。与排名第八的重庆相比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了1227家。
郑州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以下简称R&D经费)是衡量科技创新能力的又一重要指标。
从郑州市科技局的数据看,郑州市R&D经费及投入强度均实现大幅增长。2019年,郑州市R&D经费达236.7亿元,比上年增长27.8%,R&D经费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15.3个百分点和9.7个百分点。R&D经费投入强度(即R&D经费占GDP之比)从2018年的1.74%提高到2.04%,提高了0.3个百分点,在GDP大幅增长的情况下首次突破2%,实现了里程碑式突破。
河南商报记者从河南省统计局了解到,上述数据在河南省内属于名列前茅。2019年河南全省R&D经费为671.5亿元,郑州占据了约35.2%。
作为人口大省,河南的R&D经费投入强度为1.3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3%)。郑州的R&D经费投入强度2.04%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省内的兄弟城市洛阳的R&D经费投入强度为2.37%。
但从九大国家中心城市来看,郑州的R&D经费投入强度排名第八,仅高于第九名重庆。
在《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2020》评价科技创新的指数体系内,除了R&D经费投入强度,郑州排名倒数第二外,其他7项指标中,郑州在双一流大学数量、发明专利授权数、国家级科技成果获奖数、技术合同成交额4项中均排名倒数第一。
唯独在万人高等学校在校生数量排名第一,但因为此项包含大专和二本,郑州在数量上占了优势。
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方面,郑州排名第八,仅比第九名西安多一个相关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指标中,郑州以13.98%排名第六,但相比重庆、西安还有很大差距。
专家声音
看到差距,也要看到未来,郑州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后发优势
“郑州的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上来讲,提升幅度比较大,发展速度也比较快,科技创新能力对郑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拉动还是比较明显的。”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告诉河南商报记者。
他认为要辩证地看待郑州的科技创新能力,纵向看郑州在不断快速提升,追赶兄弟城市。横向看,差距还很大。
“郑州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是有后发优势的。”宋向清认为,看到成绩,看到差距,也要看到未来。
首先,郑州的区位优势比较突出,“七普”数据显示,郑州人口聚集能力在全国新一线城市中还是比较突出的。
其次,郑州交通便利,低廉的物流成本可以吸引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布局郑州辐射全国,甚至全世界。
再次,郑州的高新技术产业链条,这几年构建得比较完整,并在逐年向好。此外,还有战略和政策加持优势。例如,除国家中心城市以外,还有河南自贸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
最后,如今郑州的高校特别注重对科技人才的培养、科技人才的引进,已经锻造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员,后发优势将逐步地呈现。
“有了梧桐树,不怕招不来金凤凰,我对郑州创新能力发展的未来还是十分看好的。”宋向清说。
科技创新成长性指数排名
❶广州❷武汉❸重庆❼成都❽郑州❾天津❹北京❺上海❻西安
科技创新建设性指数排名
❶北京❷上海❸武汉❼天津❽郑州❾重庆❹广州❺西安❻成都
数据来源:《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