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自制的“郑州救援”微信群分工及救援流程
“郑州救援”多个微信群里,消息不断
河南商报记者张逸菲文/图
一个几小时内、在互联网迅速建立的“郑州救援”线上平台,四天三夜,吸引了全国范围内3000余人加入。
他们轮班倒24小时不眠不休,搜集求救、救援信息10000+,完成超千人的救助工作……
这些素不相识的年轻人,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最小的只有14岁。他们说,这样做,是因为共情,因为他们是中国人,也是这场暴雨中的行路人。
“有什么是我能做的吗?”
7月20日上午,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宋功坐在郑州大学的教室里,全神贯注地修习着《古代天文学八讲》。
课程以“天地之大德曰生”开篇,老师讲道,天地的最大恩德,是为宇宙和人类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环境,让各类生命各得其所,安身立命。
宋功听得入神,教室外的雨声不像开始的淅淅沥沥,好像有些大了。
学习完、回到家吃了午餐,宋功带着两只爱犬下楼,站在单元门口,他觉得不太对劲,雨太大了,积水迅速累积。
宋功有过罗布泊无人区的救援经历,正值下午上班高峰,小区内人渐多,还有姑娘穿着皮鞋,宋功说,“你穿这个不行,雨太大,别去上班了!”可当时的大家都不以为意。
接下来,天就像被谁开了个大口子,雨水咆哮着瓢泼而下,京广北路隧道被淹、郑州地铁5号线站内被雨水倒灌……水灾来得猝不及防,不少郑州本地人都没能反应过来,直到各路社交媒体上充斥着纷繁杂乱的求救信息,郑州暴雨冲上了热搜,大家才渐渐意识到:这个中部内陆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在一场特大暴雨中“沦陷”。
7月21日凌晨1:30,某个公众号粉丝交流群,“夜猫子”们都关注着郑州水灾,求助信息像雪花般飘来,焦虑无声地传播开来,公众号负责人突然问,“有什么是我能做的吗?”
四天三夜,3000余名网友参与的“郑州救援”
这句话像是一根火柴,点亮了灾难后枯寂无边的黑夜。
随即,群内还没睡的网友,开始发送自己搜集来的救援信息,一句话引来了越来越多的信息,负责人当机立断,做了最初步的工作安排:搜集信息、拨打电话。
一个临时起意,却在四天三夜,由3000余名全国甚至海外爱心志愿者组成创建线上求救救援平台,它至今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非要说名字的话,那就是“郑州救援”。
最初的核心成员,都是简单的网友关系,很多还是95后。海量求助信息扑面而来,核心成员们马上认为,简单的搜集和打电话,绝对不是长久之计。
建立共享文档,将求救和救援信息分类录入,整套“郑州救援”线上平台的运行逻辑,被几位“熬夜选手”在两个半小时内基本跑通,此时是21日的凌晨4点。
“不能只有信息的搜集、辨伪和联系,最后一定要落实到救援。”网友小瑾说,在整个搜集过程中,他们发现缺少闭环求救—救援的联系。
于是,他们又拉组建群,专门负责之前各组所有求救和救援信息的对接。
宋功是通过朋友圈加入这个求救和救援对接组的,这个组算是所有分组里最关键的。
等到早上7点,组织架构完善的8个微信群正式建立,群名简单直接,每个都以“英文字母A-H序列+功能”命名。这个线上互助矩阵从筹建到完备,仅用6个小时。
24小时轮值、昼夜颠倒、手机被打爆……
每个群有明显的分工,只要新人入群,都会被提示查看群通知,了解自己的权限和职责。
群里基本没有一句废话,宋功这个70后,讶异于群内的高效,“整个群运转起来有条不紊,而且群里多数都是年轻的女孩子,她们工作起来果断、干脆,甚至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
宋功从未如此“沉迷网络”,群里有一个口号,“转发千条不如救一条”。受气氛感染,宋功熬了一天,血压飙升,不得不保证每天6个小时的睡眠。
救援群里的小瑾,4天内只睡了大概14个小时,她说,很多成员都是这样,连续工作15个小时,甚至有人连续三四天夜班。
“昼夜颠倒、吃不到饭、手机被打爆……当然是累的。”网友乐乐对河南商报记者说,“但想想在洪水中前行救援的大哥大姐、消防员和军人们,还觉得累吗?”
实地救援惊心动魄,但线上也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因为缺少经验,需要不断调试完善规则。
“比如最开始,每个组员都能自行录入信息,可后来随着群人员增加,这样会导致文档卡顿,信息杂乱。”网友小A说,“后来就设置了专员,负责对接已录入信息的查重,整理表格的冗余或错乱。”
工作流程修补后,为保证救援群24小时不间断运转,他们实行轮班制。为了照顾新伙伴,还额外设立了培训群。即使这样,夜班人员依然极度匮乏。小A说,最后拉过来很多身在国外的“时差党”,才勉强补上夜班的空白。
因为每组的分工不同,就像流水线作业,功能是“电联求助者”的F群组员们,尤其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网友KK是最初发起公众号的工作人员之一,她说,除了F群,其他群里的伙伴们也不同程度出现了心理问题,“大概就是替代性创伤。”
包括宋功、KK在内的不少人,尽力调节群内气氛,“比如我们多向各群发一些对接成功的救援、发人家的感谢,我知道这才是最能让大家满足的事情。”
“我们都是这场暴雨中的行路人”
24日,发起“郑州救援”平台的公众号推送了一篇文章,《各位:江湖远大,后会有期》。公告中说,四天三夜的努力,“郑州救援”的求救和救援数据搜集已经10000+,完成了过千人的救援工作。
但当下的信息过多,他们联系到了支持官方救援的复旦技术团队,其会自动查重处理所有数据,所有的工作可以在技术帮助下快速实现并且直达救援一线,“我们将在大群公告半小时后关闭表格编辑权限……最后,非常感谢各位的努力,请务必照顾好各自的身体和心理状况,江湖远大,我们后会有期。”
网友小C说,她有机会一定要去一趟郑州,看看这个曾经“奋斗”过的地方,或许走在路上,就能碰到被她救助过但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那种感觉一定很好。”
“辜鸿铭先生说过,中国人的骨子里是温良的,我很认同。”网友小D说,“无法坐视同胞受苦受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中国人,也是共产党一直以来的作风,身为一个中国人,这是分内之事,他们不是陌生人,五湖四海一家亲,他们都是我们的亲人。”
“苦熬的最大动力,是共情。”他们说,“善意不需要理由,我们都是这场暴雨中的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