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王苗苗
9月10日是第37个教师节。虽受疫情影响,今年的教师节少了些在学校和课堂的仪式感,但却丝毫不影响有些家长提前筹划和准备。这不,有宝妈已经辗转反侧多日。
【纠结】
买东西,还是手工做一份?老母亲每年一次的纠结
从女儿上幼儿园开始,每年的教师节,娜娜总会想着法儿的向老师表达心意。
“俺妞刚上学那会儿特别淘,一到学校,经常尿裤子,连拉臭臭也不会了,她们王老师就特别负责,真心的特别感谢。”起初,娜娜送老师教师节礼物,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和感谢之情,送的礼物也是一些护手霜等小物件儿,然而,当女儿上了小学后,“教师节”似乎就变了味道。
“感觉家长间的攀比心,比之前幼儿园时候重了。”在教师节前夕,接女儿放学时,娜娜总会听到家长们在交流着送礼物的事儿,而孩子回家后,也会时不时向她透露,班里某位同学送了老师什么礼物。
这些零碎的信息都间接影响着娜娜,以至于她送的礼物,也开始从幼儿园时期的护手霜、小摆件等,变成了品牌护肤品、口红等。
“要不送就算了,一旦决定送了,就不想让自己送的太掉档。”娜娜担心老师不收贵重礼物,同时也希望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能与其他家长有所不同,所以,前两年,她开始和孩子一起做手工。
“老师还挺喜欢孩子自己做的礼物,但你说,咱能年年送手工?”送什么,成了近段时间娜娜最头疼的事儿,她连续几天辗转反侧,最后决定还是做手工,“其实送的就是一份心意,想得多,感觉太累了。”
【声音】
送不送、怎么送、收不收,都是老大难问题
在教师节该不该送礼这个问题上,家长们其实意见并不统一。
比如,娜娜就支持送礼,认为教师特别是幼儿园教师是非常辛苦的,孩子在学校的吃喝拉撒,哪一样都需要老师照顾,因此,借着节日表达一下心意,也是对老师辛苦的认可。
“别人都送,咱要不送就显得突兀了,多少是点心意。”宝爸赵先生也赞成应该在教师节表达心意,而他还用了一句时髦的话:过节日得有仪式感。
有像娜娜这样支持送礼物的,也就有像小颖那样为送礼物犹豫不决的。
“一直在纠结,送吧,不知道多少合适,要是不如别的家长送的贵重咋办?送的老师不满意咋办?不送吧,万一就我们没送,那是不是对孩子更不好?”其实小颖纠结犹豫的点,也是不少家长在意的问题。
送礼物,无非是想感谢老师,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家长希望借助送礼物的机会,让老师平日里多多关照自家孩子。但如果因为送礼物,反倒对孩子不好,那还不如直接不送。
“这个礼不送也行,只要一开头就没完没了,送的没别人好,说不定还起反作用。”露露就是坚决不支持送礼物的一拨人,在她看来,老师们都喜欢听话懂事有礼貌的孩子,“咱们把孩子教育好就行了,我反正没见过哪个老师讨厌听话懂事的学生?”
露露觉得,家长们的上述烦恼完全来自自身,“大风气、大环境影响了,如果大家都不送,也就没有这档子事儿了。”
【观点】
遵从自己的内心,请别另有企图
面对家长这种送不送、怎么送、老师收不收的复杂心理,咱们的专家有啥看法呢?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精神心理学主任医师杨勇超说,尊师重道是中国的传统,在教师节送老师具有心意的礼物,也是尊师重道的一种表现,而这种现象类似于逢年过节,人们总会拎着礼物到亲朋家里拜访一样,都是一种挂念和感谢的表达方式。
不过,受到前几年大环境的影响,家长给老师送礼物逐渐变了味道。比如,家长们开始有攀比心,对礼物的选取更加在意;别人都送,自己不送,家长心里反而过意不去;而不送或者送的少,是否会影响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则成为家长的第三个变化或者担心。
杨勇超认为,当上述这种风气形成后,可能就会对老师的心理产生影响,使其不自觉地会想“这个节日谁送礼了,谁送的礼物特殊、贵重”,而从心理学上来讲,老师这时就会产生一定的倾向性,会对某些孩子的关注频次多一些,但这种情况并不会突破原则,即对没有送礼物的孩子进行惩罚。
“老师可能以前对某个学生也很关注,但那时人们不会将关注与送礼物联系起来,而有了送礼物这件事后,许多人无意中就会将两者联系起来。”杨勇超称,老师也是平常人,在面对那么多学生时也有自己的情感,家长不用将这种情感,放在道德或者法律的角度去考量对还是不对。
“家长应该平常心,在教师节送礼这件事上,应遵从自己的内心。”杨勇超认为,家长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单纯的是对老师表达感谢,不掺杂任何回报、没有特殊要求的,可以送一些符合大环境的礼物,但若抱有私心和其他特殊需求,最好别送。
“老师面对那么多学生,不会在处理问题时,先想想这个家长给送礼没有。”杨勇超称,当下有些人喜欢“以点带面”,“认为一个老师收礼物关照孩子了,所有老师都这样。”他说,这在心理学上是一种认知方面不符合逻辑的错误,家长大可不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