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孙科 实习生 杨逍 文/图/视频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浩瀚的气势和深厚的历史,让人心向往之,充满敬畏。
9月18日,中秋佳节前夕,历经暴雨和疫情的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终于恢复开园。郑州黄河文化公园恢复的如何了?如今,“长”什么模样?河南商报记者进行了探访。
现场:看炎黄二帝、历史百位名人像,“和孩子共同成长”
9月18日,郑州黄河文化公园恢复开园第一天。雨水笼罩下,本就葱郁的园林,绿色的气息更加浓重,虽然游客稀少,却也平添许多自然活力。
进入景区后,很快就会来到公园的标志性景点——炎黄广场。炎黄二帝的巨型塑像,安静矗立在广场前端,塑像的眼睛望向黄河的方向,在散落飘摇的雨水中更添几分坚定庄严。
炎黄塑像之下,是百位中华历史名人像。据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经济发展局副局长王琳介绍,这117位人像,选自上古至辛亥革命的历史时期,都是涵盖文学、艺术、数学、天文、地理、医药等相关领域的历史名人。国人耳熟能详的老子、孔子、诸葛亮和关羽等赫然在列。这些历史文化名人,和龙的造型形式融为一体,和炎黄塑像相辅相成,气势恢宏。
也许是工作和雨势阻挡了市民游玩的脚步,但也有一些固定的“粉丝”是不会缺席的。一位身穿蓝色长袖、满头白发的矍铄老者,从炎黄广场中走来。
“园子大,植被多,风景好,还能看黄河!我一个月会来个两三趟的。”已经退休的游客王先生告诉河南商报记者,今天这雨可能阻隔了其他人前来参观的脚步,但是对他而言,意境更佳。
河南商报记者发现,有一对母子正在浏览百位历史名人像。孩子明年就要上小学了,黄女士在向孩子讲述每一个人物的故事,希望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黄女士说:“这些历史名人我都知道得不全,在教孩子的过程中,和孩子共同成长。”
为尽早恢复开园,相关工作人员一直在做各种准备
河南商报记者站在临河广场上,微雨蒙蒙,滴落在滚滚黄河水中,升腾四散的水雾,仿佛氤氲着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文脉历史。
黄河水滚滚翻腾、绵延悠长,目光所及处可望见桃花峪黄河大桥,和郑太铁路郑焦段,皆如筷子一般,飞鸟掠过,恍惚间不知所踪,不禁生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缥缈之感。
坐着园内的游览车行驶于公园道路之中,满眼的“生命绿”让人格外清爽。王琳告诉河南商报记者,她认为,郑州黄河文化公园,最大的特点是其生命力。北邻黄河,得到的是激流奔腾的雄浑,南靠岳山,又有“曲径通幽”的静谧自然,这两种不同的感受交织成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独特的生命力。
“所以我们从‘7·20’特大暴雨开始,历经疫情,一直在努力,让园区早日和大家见面”,王琳告诉河南商报记者。
9月18日恢复开园,送给游客们的“中秋礼物”
据王琳介绍,经历7·20特大暴雨洪水后,郑州黄河文化公园供水设施、重要景点及各类基础设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强降雨对园区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造成严重影响,供水干渠和附属工程出现山体滑坡、地面沉降、塌方等情况。
洪灾过后,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管委会相关工作人员迅速开展抢险救援救灾工作,对景区内所有设施设备损毁情况以及安全隐患进行拉网式全面排查,不留死角,统计并形成详细的工作台账。加强值班值守,实施24小时防汛值班,确保灾后重建工作安全有序运转。
一波未平一波起,疫情期间,园区内实行封闭式管理,所有工作人员不得离开园区。同时做好了疫情防控大排查,严格落实“测温扫码”措施,对公共区域进行全面消杀,筑牢疫情防控防线。
闭园期间,景区根据岗位不同对员工进行了分岗位、分层次、分类别、分批次的相关业务培训。全面提升员工的服务意识、安全意识、专业技能以及防控意识和处置能力,以更优质的服务和状态迎接开园复工的到来。
“赶在中秋节前开园,也是想给市民和所有游客们一个中秋礼物。”王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