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影《入殓师》的复映将这一群体带入大众视野
公历11月5日,农历十月初一,是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立的中国三大传统祭祀节日——寒衣节,在这天,人们会祭扫烧献,纪念仙逝的亲人,谓之送寒衣。在郑州,更是有“早清明、晚十一”的说法。
就在最近,电影《入殓师》在全国各大影院的复映,将为逝者整理仪容的入殓师带入大众视野,引发了一众网友的好奇与探讨。
死亡历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参与并见证死亡的入殓师这一职业,自带不可忽略的争议。借此时机,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采访到了郑州市的这类群体,用自述的方式,讲述其选择并从事这份工作的感悟。
以下是一位95后女入殓师的自述。
听从父亲的建议,我报了殡葬专业
我叫林淼淼,是一名95后入殓师。
2015年夏天,父亲坐在堂屋,抽了一口烟,“报殡葬专业吧,我看他们不累,挣得还不少。”
父亲是一名厨师,在当地公墓陵园给人做饭,在他有限的认知里,陵园的工作清闲,同事关系简单,对于女孩子来说,不失为一个好工作。
我多少有点忐忑。虽然从小接触陵园墓地,对这样的环境习以为常,但真正系统学习,我并不知道未来面对的究竟是什么。但我还是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当录取通知书寄到手中、我站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大门口时,才真正意识到,我被录取了。
2019年10月,我从宁波的一家殡葬服务公司辞职,疫情缓解后,今年3月,我来到郑州市西三环的郑州安乐堂礼仪服务有限公司入职。
论起来,我国的殡葬服务行业,宁波发展得较为靠前,但选择回到郑州,恰恰是从业经历带给我的考量。
显而易见,我在年纪轻轻时,就见证了多场生离死别,也知道懊悔和不舍是亲人对逝者最难以割舍的痛,这也是我选择离父母最近的郑州,作为最终落脚城市的原因。事实上,人从出生开始,就按下了与亲人告别时钟的按钮,而我所希望的,不过是在生命的跑道上,能与最亲最爱的人,长时间相伴左右。
因为偏见,我们从不主动参加喜庆的场合
我所在的公司,是一家殡葬服务公司,共有13名礼仪师,可以负责全程的丧事服务工作,包括遗体的接运、入殓、协助火化和入葬的工作。其中,有6名专职入殓师,3男3女,4名为90后,剩下2名为80后。
大多数人惧怕死亡,在路过街边经营丧葬用品的店铺时,都要加快步伐。从事我们这行的人,都很有些“自知之明”:我们从不主动参加喜庆的场合、若无必要从不在陌生场合告知我们的工作、不主动与他人握手说再见……并非看不起自己的职业,这些“计较”是社会对殡葬服务人员的刻板印象。
我也尝试过扭转这种刻板印象。10月底,日本电影《入殓师》复映,我将它推荐给身边的亲友看,但大多数人在听到“入殓师”三个字时,就连连摆手拒绝我说下去;还有人明确告诉我,他向来主动过滤现实与网络间和死亡相关的一切。
甚至我看到了一个短视频,一位现实中的入殓师,在看完电影后,举着一张写有“我是入殓师,你愿意和我握手吗?”的纸板,但愿意与其握手的人寥寥。
我们所获得的认同感和尊重,恰恰是逝者家属给予的
说来神奇,我们所获得的认同感和尊重,恰恰是服务过的逝者家属给予的。
入殓师所做的工作,就是专门为逝者整理仪容,其中包括为其沐浴、穿衣、化妆等环节。一位逝者通常需要由两位入殓师同时进行服务,在服务时,我们允许并鼓励逝者的家人在旁观礼甚至同为逝者穿衣。
整个环节是庄重又肃穆的,很多人因病痛的折磨离世,也有人因为意外死亡。不管他们的死因为何,我们都会尽力为他们整理出最得体的面容,让家人们与其做最后的告别。
当入殓结束,通知家人前来瞻仰逝者时,很多人在短暂的悲痛和失控后,都会情不自禁地上前,紧紧握住我们的双手道谢,这时的他们没有了世俗的顾忌,我时常能看到饱含热泪的他们眼中毫不遮掩的感激,“我的亲人看上去很安详,谢谢你们让他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
不惧死,才能更好地生
我想以入殓师这个职业,告诉人们一个简单的道理:请给予你最爱的人真正的注视;希望我们都能重新理解死亡的含义并思考如何过好这一生。
我见过本应该是最亲密的家人,因为误会和龃龉,磕碰不解了多年,一方骤然离世,另一方满腔懊悔化作无言的泪水,流淌在寂静的灵前。而往往在这种时候,活着的人才有耐心用绵密的目光,将逝者最后的容颜镌刻在脑海中,可也为时已晚。
我也见过意外离世的逝者留下的孤儿寡母,哪怕活着的人跪在灵前怨天怨地、将泪水流干,也无法唤回离开世间的亲人,唯有想通死亡的含义,带着责任和坚持,好好活下去,才能宽慰离去的家人。
入殓师的职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身边的朋友总说我不像个活泼的95后。工作性质让我变得沉稳。特别是当在各种追悼会现场,看到逝者的生平回顾,也让我开始回想自己的过去:我是否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是否有很多家人常说的道理,被我忽略但是又特别重要的?
我和同事经历过多场别人的人生,更能深刻感知那些生命中可以舍弃的东西。“生存的人之间往往有着不可逾越的障碍,而生与死之间的距离却能够化解恨意。”我的同事说。
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以入殓师的职业,纠正人们对死亡的怯懦,就像电影《入殓师》最后火化师所说,“死亡就是一扇门啊,它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穿过它,进入另一阶段。”只有不惧死,才能更好地生。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张逸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