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郑州质量大会举行。记者从会议上获悉,《郑州市“十四五”质量强市建设规划》已经印发。根据规划内容,到2025年,郑州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质量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知名企业和产业集群。在民生领域,将继续加强食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监管,进一步提升质量水平,让百姓更有获得感。
产品质量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品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规划》明确,到2025年,产品质量保障能力将明显增强,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品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等6大主导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质量将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
工程质量方面,大中型工程项目验收合格率、国家标准和要求执行率、新开工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执行率、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率均达到100%;交通工程干线新(改、扩)建工程和地方重点工程项目合格率、农村公路工程项目合格率均达到100%;水利工程的单元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
到2025年,创建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30个以上,基本实现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骨干企业品牌价值进一步显现。将新建区县(市)图书馆1~2个,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逐步形成,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每万人0.9~1个足球场。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0万个,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达90%以,全市每万人全科医生数量≥3人。
聚焦9项质量提升行动
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郑州市将通过开展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农产品食药品、现代服务业、文化和旅游、城市建设管理、社会民生、政府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全面推动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开展高新技术产业质量提升行动
在智能装备、超硬材料、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生物育种等领域探索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关键领域技术突破。加快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加工等领域积极开展省、市创新平台培育工作,新培育省级创新平台500家。加快建设郑州技术要素交易市场,力争技术合同交易额实现倍增达到1000亿元,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
开展制造业质量提升行动
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40%以上。推动百家高成长性企业倍增发展,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000家。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大脑”5~10个。
开展农产品食品药品质量提升行动
积极开展高标准“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创建一批现代化牧场,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创建县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50个,完善提升高标准农田10万亩。
加快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
力争创建省级以上两业融合试点15家以上。
加快空港型物流枢纽建设
积极申请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逐步打造全国冷链配送“郑州标准”,力争2025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国家A级以上物流企业突破200家。实施企业上市挂牌“千企展翼”行动计划,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力争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800亿元。
开展文化旅游质量提升行动
创新发展旅游服务新业态,鼓励线上线下旅游服务融合发展,旅游服务业标准化普及率超过40%,培育4A级旅游景区5~7个,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3个。
开展城市建设管理质量提升行动
提升城市承载能力,积极推进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建设,新建及改造城市供水管网200公里,新建改造燃气管道200公里,发展天然气用户10万户,新建供热管网40公里,新增集中供热面积500万平方米。
开展社会民生质量提升行动
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规范发展,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规模及覆盖面,全市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85%,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
开展政府服务质量提升行动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政务服务手机端“郑好办”APP作用突显为契机,以“一件事”集成服务为引领,坚持“网上办是原则、不上网是例外”,扎实推进“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政务服务改革,全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群众体验最优”的政务服务标杆城市。
严守质量底线
打造安全放心消费都市
《规划》还要求,“十四五”期间,郑州市将通过不断完善打假责任制、奖励举报制、监督检查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企业质量自我声明、质量追溯、质量安全事故报告、缺陷产品召回等制度,守住质量安全底线,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深入开展重点产品、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执法打假,严厉查办制假售假和利用高科技手段从事质量违法行动。
在工程建设领域,重点打击转包挂靠,深入治理违法发包分包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行为。加大电商质量违法行为查处力,营造良好的“互联网+”发展环境。
在食品监管方面,遵循“四个最严”要求,严把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关、食品流通销售质量安全关、餐饮服务质量安全关等食品安全“六道关口”;健全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体系、食品安全属地责任体系、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食品安全应急处置体系等“八大体系”。
深入实施“十大行动”(即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行动、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提升行动、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保健食品和婴幼儿配方乳粉专项行动等),建立食品安全执法和从业人员培训和考试信息化系统,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全链条监管机制,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加强药品监管,严防安全风险,深入开展专项检查,对流通、使用环节实施严格监管,持续开展执业药师挂证、违规网络销售药械、违规使用化妆品原料等问题专项整治活动,净化药品、器械和化妆品市场秩序。创新监管手段,探索开展“互联网+”监管模式,配合生产端完善药品零售领域追溯体系建设以及新生业态监管。继续深化药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药品产业创新扶持政策,支持医药研发创新和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加强工业产品质量监管,打造闭环式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以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消费品为重点,从生产源头、流通渠道、消费终端多管齐下,加强市场监管执法。
聚焦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消费品,强化服装、日用百货、家用电器、建材等质量监管。深化生产许可、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控改革,全面提升质量监督服务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