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陈朋冲
4月27日,郑州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召开,郑州市人民政府代市长何雄做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中回顾了2021年的发展,也明确了2022年要干的各项大事。
报告信息量很大。顶端新闻金水路观察专门梳理了学习笔记,与君共享。
【2021年】
地区生产总值: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
抢险救灾+灾后重建:
加快灾损房屋、塌陷道路、水利基础设施、农村公路等修复,启动防洪防涝规划体系项目,灾后重建项目完成投资149.5亿元。
科技创新:
全国“双创”活动周,签约高质量项目50个、投资金额800多亿元。
成功签约上汽集团、超聚变等领军项目 87个。
新增新型研发机构10家,获批国家级创新平台6家、培育省级研发平台241家。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12家、增长41%;科技型企业总量突破1万家。
发布郑州人才计划系列政策,引进各类人才1.8万人。
企业转型发展:
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13.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22.1%,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 82.1%、43.4%。
市场:
发放2.5亿元消费券带动直接消费57.4亿元;新增上市企业5家;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7.71万户;物流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
民生:
市区主次干道及支线路网完成改造440公里;老旧小区改造完工1994个。
打通“断头路”65条;市区新建公共停车泊位5.9万个。
237 所公办幼儿园投入使用,普惠幼儿园覆盖率84%;新投用中小学校30所,增加学位4.9万个。
新增养老服务设施284个、床位7200张;建成安置房56591套、回迁安置群众13.5万人。
新增绿地1783万平方米,新建生态廊道16条108公里。
开展问题楼盘攻坚化解,365个问题楼盘终结性化解297个,化解率81.4%。
短板: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应急指挥体系不顺畅;
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
防洪排涝设施标准不高;
预警与响应联动机制不健全;
防灾避险自救能力不足等。
经济社会发展:
常态化、精准化疫情防控能力需要提升;
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不畅,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需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体量偏小;
科技创新基础依然薄弱;
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还有差距;
干部作风能力素质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还不适应。
【2022年】
总体要求:
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
以深化供给侧改革为主线,
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
以“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为总目标,
以“整体工作争先进成高原,重点工作创一流起高峰”为总要求,
努力发挥好全省经济发展“领头羊”、社会治理“首善区”作用,为服务全省乃至全国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预期目标:
生产总值增长7.5%,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2.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
“稳”: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增进、以进促稳。
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
“必须”:
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面对标兵渐远、追兵渐进的激烈竞争态势,必须入局不能出局。
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
必须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
必须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坚决”:
坚决拆壁垒、破坚冰、破痛点、疏堵点。
“确保”:
确保“三个一批”项目签约率、开工率、投产率、达效率保持全省前列。
确保项目快落地、快开工、快见效。
“ 过难关”:
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
时刻保持清醒警醒,主动发现化解风险点,全力消存量、控增量、防变量,以一域稳定支撑全国全省大局稳定。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受灾情疫情影响严重行业企业的融资支持,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
支持餐饮、住宿、零售、文化、旅游等行业企业挺得住、过难关、有奔头。
人才:
在郑东新区、常西湖片区加快建设A类、B类、C类、 D类人才公寓,在北龙湖区域规划建设高层次人才公寓组团。
力争引进全球知名科学家、两院院士、杰出青年等高端人才500名,博士以上优秀青年人才1500名,引进培育市级创新创业团队项目30个以上。
实施百万大学生留郑计划,力争来郑留郑大学生20万人。
消费:
大力发展“免税经济”“退税经济”。
大力发展体育、养老、育幼、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
支持 50个新型消费明星项目提质发展。
发展新消费经济,吸引知名电商在郑设立区域性、功能性总部。
力争新增市场主体 25 万户以上。
改革探索:
对专业性较强的公务员职位探索试行聘任制。
实质化推进“管委会+公司”模式,稳步推进社会职能剥离,年底前完成改革任务。
开放:
推动经开综保区与汽车整车口岸联动发展。
依托上街国际陆港第二节点,做好木材口岸申建前期工作。
谋划设立全球汇进出口商品展示销售平台。
在航空港区规划建设国际陆港中心港。
争取RCEP成员国经贸促进机构在郑设立代表处,探索建设RCEP经贸合作示范区。
文体:
积极引进世界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和综合性运动会。
积极申办世界大河文明论坛。
在产业投资、文化旅游等领域组建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集团。
区域:
完成经开区和高新区扩区规划、郑开同城化规划等。
支持新郑、巩义、荥阳建设中等城市。
谋划包装城市更新项目,每个县(市)至少确定1块、主城区各区确定3-5块,通过城市更新提升片区发展活力动力。
创新产业:
争创国家级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
积极做好网络货运数字产业园区建设,力争3年内入驻企业 300家、年交易额1000亿元。
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企业 500家以上,新增超百亿元企业2家、入规工业企业310家、“三高”企业1000家。
大力招引发展软件企业和人才,推进鲲鹏软件小镇建设,培育省级以上软件园区3~4家。
大力拓展电子信息产业,突出“芯、屏、网、端、器、用”。
大力开展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行动,实现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
加快推进海康威视郑州科技园和传感器生产基地、格力灯塔工厂等重点项目。
专人专班推进华为区域总部、海康智能制造、一汽新能源、比亚迪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二期、富士康关联配套、华润城市更新等一批高质量项目。
建成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二期项目,开工建设宇通新能源商用车基地、比亚迪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二期、一汽新能源等项目,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 15万辆。
加快 32个核心板块建设,科学导入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谋划落地一批高质量项目。
加快推进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中原之光”超短超强激光、智能传感器关键技术平台建设。
谋划实施总投资3954.4亿元的新基建项目。
谋划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功能区,争取更多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在郑布局。
民生工程:
加快7号线一期、8号线一期等线路建设,力争年底通车里程达到294.5 公里。
小李庄客运站(郑州南站)上半年开工,S2线贾鲁河至登封段年内开工。
下穿二七广场隧道建成通车。
新建街道养老服务中心1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00个。
打通“断头路”50 条,新增公共停车泊位5万个以上。
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2万个、中小学学位4万个。
再开工22所中小学校和10所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