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改革’非但不‘微’,反而事关群众生活的‘幸福大事’,‘微改革’也可以产生‘大效果’。”
有次采访,一位固始老乡的话让笔者记到今天。这位老乡站在农贸市场门口,对镇里的变化如数家珍,桥是哪年修的、学校是哪年扩建的、市场是最近新修的。如果没有踩过泥泞的道路,穿过拥挤的早市,经历过每天接送孩子上学的苦恼,或许不会对上述变化有这么深的感触。
一座桥、一条路、一个农贸市场的改变,对于这个社区的居民来说就是大事。持续办实事,让居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就能赢得居民广泛支持,树立公信力,为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结合主题教育,近日,省委改革办会同省卫生健康委等部门,推出7项便民利民“微改革”措施,包括便民就医少跑腿改革试点、新生儿出生一件事改革、乡镇特困供养设施转型试点、交管业务便民利企改革等。这聚焦的虽然是“关键小事”,但办的却都是民生实事。
异地就医转诊手续需补办,患者家属要一趟趟跑;门诊各项检查做完要将近一天时间,患者需往返医院多次才能完成问诊;新生儿除了要办理出生医学证明、预防接种证,还要办医保参保登记……能不能一次办理?这些事司空见惯,看似都不大,但都是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如果都能得到快捷办理,就会大大节省时间精力,节约开支。从这个意义上说,“微改革”非但不“微”,反而事关群众生活的“幸福大事”,“微改革”也可以产生“大效果”。
“微改革”改的虽是群众身边小事,但不少都是“老大难”事,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手到擒来、易如反掌,急于求成可能适得其反,问题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造成新的问题。这就要深入调查研究,询问居民诉求,摸清问题症结,同时也要大胆创新,打通体制机制障碍,跨部门、跨场景协调统筹,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难事办成,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
为民服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我省各地各部门正结合实际,深化服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民服务,就要完善工作机制,推动为民办实事常态化、长效化,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将好的经验做法坚持下去,让群众持续得实惠,享受改革红利。(河南日报评论员 丁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