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

2012年10月,中国·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原中州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一群聋人大学生借
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的舞台,第一次走入大众视野。他们凭借精彩的手语舞与卓越画
作打动了所有观众,最终圆梦成功。此事引发河南省残联、郑州市残联、郑州慈善总会等
相关机构的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由此契机成立“聋艺圆梦基金”,并创办了属于聋人自
己的画廊—聋艺画廊。

本期空间探访,我们走进“聋艺画廊”,了解聋人姑娘们走下舞台后的故事。

摇曳的起点

2013年9月27日,聋艺画廊正式挂牌成立

作为聋艺画廊最初的发起人,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特殊教育学院院长
孟繁玲教授与上级机关、各级爱心人士一同见证了这个摇篮的诞生。
他们怀着美好的愿景,希冀“聋艺画廊”能成为以聋人大学生为代
表的有志聋人青年创业、就业的有力跳板,甚至最终归宿。

宋巍女士出任董事长全面负责平台事务。
站在这样一个万众瞩目的起点,她感到压力与责任并存。国内虽有
诸多残疾人艺术家开办的个展,但专门服务、并致力于孵化聋人艺
术家的画廊尚属首例。没有有力借鉴、一切都只能是“摸着石头过
河”。

在这条特殊的创业孵化线上,每个环节都面临着挑战:如何定位更
具市场价值的专业技能、如何维护聋人创作者团队、如何对接产品
与市场、如何保证可持续发展……对这个以聋人为主的初创团队来
说,都是莫大的考验。
柔软的慈善

到底什么才是聋人青年真正的需求?
如何定义慈善?如何把慈善做透?

在接触“聋艺画廊”之后,宋巍女士想得最多的就是这些问题。

早前她也曾资助过贫困大学生,那时自己对慈善的理解,不过
是“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现如今她带领聋艺画廊砥砺前行,
不得不将自己的责任与视野都进一步拓宽。她发现,从独善其
身到兼济他人,慈善与穷达并无相关。要想照亮黑暗的荒原,
还得靠对“善”的不灭信念,而她所能做的—就是联合这些
萤光背后的“星星之火”。
据最近的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中国大约有2075万听障人,
其中包括弱听、重听、老化聋等。

然而一旦跳出这个圈子,他们便成为主流社会中的“残缺者”, 无故在人格上低人一等。正因为主流社会中缺乏这样适合他们生 存的一席之地,他们要么就长期封闭在手语世界艰难生存、要么 迫于生存最终脱离手语群体在主流社会撞得头破血流。他们跌落 在世俗的门槛外,更难说和他人在专业领域公平竞争。

“聋艺画廊”以此为使命,在对聋人最大的尊重与保护下,迅速成长为聋人 与外界沟通的重要平台。尽可能地为他们扫清门槛的障碍,授之以鱼不如授 之以渔,让他们在足够宽容的舞台上自食其力地实现人生价值—这是宋巍 女士所理解的、柔软的慈善。

无声窗下窥黎明

以眼为耳,扬善补拙

这是聋人大学生藏在作品《眼是我的耳》里的真
实想法。在聋艺LOGO的设计中,耳字有形无实,
龙字表达平等。当上帝为他们关上了一扇门时,
却在沉默的窗前为他们留满富饶之土,并赐予他
们专注、诚恳,赐予他们将心上耕遍玫瑰。

聋艺画廊下设十个艺术工作室:分别是装裱、布艺刺绣、皮艺、编织、陶泥、压花蝶古巴特、剪纸、彩 绘、墙绘、绘画等十大门类。作品有油画、装饰画、装裱艺术品、陶瓷品、编织物、布艺、皮具等。

聋艺展厅长期对外开放,并不定期更新主题及组织爱心义卖。目前,聋艺
画廊不仅受到国内聋人及聋人家庭的认可,也日渐获得各界社会人士的关
注和支持。

心是孤独的猎手

由“聋艺画廊”发起的“全国聋人相亲会”已成功举办8届

这个专为单身聋人打造的寻找爱与交流的机会,使聋人青年
们走出自己封闭已久的小世界,勇敢表达爱意。他们认真起
来,仿佛就在暖河的入口听蝴蝶振翅起,他们在无声的世界
扣响心门,等船来。

慈善是一个从日暮到清晨的过程,是从枷锁到放逐,从爱到
被爱,从伤害到宽容;是眼睁睁看着那些潜伏在云层之下的
预谋终凋谢去,眼睁睁看着无疾而终的爱由从遥远的泥土中
盛开来。

“聋艺画廊”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扮演着自强不息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