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向前
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产业来支撑。产业在哪里?在各地因地制宜的努力作为。
鹤壁浚县的西杨玘屯村,本来并没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可这里的村民们围绕传承悠久的手工艺品泥咕咕,从小到大,创出了一条市场化的路子,赢来了“中国泥塑第一村”。
“我们已经组建合作社,手工艺人联合起来,通过直播等形式扩大销量,市场越来越好了。”当地泥咕咕合作社带头人“憨刀”宋楷战,接受“决胜2020•乡村振兴看河南”网络媒体采访团采访时说。
说这话的他出生于1984年,从小捏泥巴。西杨玘屯村制作的泥咕咕是两公里之外浚县庙会上最受欢迎的畅销品。国家级4A景区——大伾山风景区与西杨玘屯近在咫尺,黎阳古城是河南省唯一的县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古迹300多处,每年正月的庙会规模盛大,吸引着方圆几百公里的香客游人。正是这场空前隆重的盛会催生了杨玘屯村的泥塑产业。
小时候,捏泥咕咕是家长给孩子们布置的硬任务,每次捏够50个泥咕咕,他们就会得到两毛钱的奖励。
宋楷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也在一直琢磨,怎么能把这门玩泥巴的事业做大,让自己有饭吃,乡亲们也能致富不用再外出打工。
“这是一种民俗,是小众产品,要想做大就得创新,并且团结起来共同打造品牌。”他说。
于是,头脑活络的他成立文创产业合作社,积极推动与各大高校美院的深度融合,组织培训交流学习讲座,让泥塑艺术走出国门,赢得了国内外人士的青睐。
在这些能人带领下,村里的泥咕咕产业的确在不断壮大。如今在西杨玘屯,全村几乎是家家做泥塑,人人会创作。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自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产业“泥咕咕”的制作,销售及泥塑文化旅游和种植业,其中泥咕咕的制作销售等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60%。
而该村依托“泥咕咕”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探索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如今,西杨玘屯村已成立泥塑公司、作坊、工作室290个,1500多人从事泥塑作品的创作、生产和销售,年销售总额达到2600多万元,带动就业800余人。
村里的另一位泥咕咕高手宋庆春还是十三届省人大代表,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2007年,在中原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上,他的作品“打呵欠”获得金奖;2009年,“泥塑虎”被河南省集邮公司选入《虎福中原》邮册。
西杨玘屯先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特色文化产业村”“河南省特色文化基地”“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2019年1月21日,“东游鹤壁、邀您鹤壁过大年”暨第二届杨玘屯泥塑大赛在憨刀文化创意园成功举行,300多村民参加比赛,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才六岁。
宋楷战说,经过和专家们多次研讨,他们要围绕“中国泥塑第一村”这个品牌努力了。文化带动,产业拉升,在振兴乡村经济的路上,西杨玘屯正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