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见习记者 孟浩杰/文 记者 左冬辰/图

【新郑州人档案】

姓名:杨素勇

郑龄:14年

经历:生于驻马店,安家于郑州

战绩:从小白到文物修复师,修复的文物几百件

语录:“择一事,终一生。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

四年前,《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一经播出,便引发了全网热议,同时也揭开了“文物修复师”的面纱。这个小众而神秘的行业在聚光灯的映射下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

他们没有考古学家探险般的野外发掘,但也需要到一线观察学习,他们没有文物学家一言九鼎的文物鉴定意见,却需要对每一个出土的文物有所了解,他们很好出现在台前,习惯了在幕后默默工作和坚持。

在河南省考古研究院郑州工作站,杨素勇的身份是一名陶器文物修复师。

1974年生于驻马店的他,2006年的时候决定来郑州闯一闯,希望打开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从懵懵懂懂的小白到技艺精湛的陶器文物修复师,杨素勇在郑州找到了值得自己奉献一生的工作,并用坚持坚守着这份热爱。

从职场小白到文物修复师,她在郑州闯荡14年后,终于把爱好变成了事业

12月23日,河南省郑州市,杨素勇在修复陶器文物

误打误撞的一次报名,改变了她的生活

谁能想到,当初在技校里学钳工专业的杨素勇后来会成为陶器文物修复师。

1994年,在技校里学习了3年钳工专业的杨素勇毕业后,没有像其他年轻人那样选择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而是在老家上班,在工厂里当过小工,也在商场里当过零工。

2006年,彼时32岁的杨素勇虽已结婚,但还是决定出去闯一闯,换个城市生活,她来到了郑州。她不知道自己将要面临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一切都是未知。

从职场小白到文物修复师,她在郑州闯荡14年后,终于把爱好变成了事业

12月23日,河南省郑州市,杨素勇与修复后的文物合影

来郑州后,从小就喜欢看文物相关的电视剧和纪录片,总能被镜头里的文物所惊艳的杨素勇,看到了考古工地的招聘信息,报了名,“就觉得挺新奇的,以前老是爱看文物相关的电视,也喜欢修修补补,我们家的东西坏了都是我修的。”

正是这一次的报名彻底改变了杨素勇的人生轨迹。

从懵懵懂懂的小白,到技艺精湛的陶器文物修复师

从没有接受过文物方面的系统学习,也没有任何工作经历,单凭爱好和一腔热血的杨素勇虽然遇到了不小的挑战,但还是坚持了下来。

2006年初入考古工地的杨素勇只能干一些杂活,给考古工作人员递一些工具之类的力所能及的事情,闲暇之际,在不打扰的情况下看老师傅们的工作,渐渐的,她发现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

正是考古工地上紧锣密鼓的有序工作和氛围,让身处其中的杨素勇开始了自学和请教,她心里很清楚,光靠兴趣是没有用的,必须要面对枯燥的文物知识,也必须将它们“吃下”。

她顾不了考古工地上的艰苦条件,住在工地附近的民房里,除了自己的日常工作,也会积极的观察老师傅们的工作,时常与新来的大学生们交流和沟通,也经常搞得灰头土脸,有时候在工地上一两年不能回家。

从零开始的杨素勇努力了五年,2011年,她终于开始自己着手修复文物。

为文物“号脉”要耐得住寂寞,学会享受独处

台前的光鲜亮丽需要他们幕后的默默付出,而他们经常被称为“文物医生”,为文物“问诊号脉”。

12月23日,河南商报记者在河南省考古研究院郑州工作站见到了杨素勇,她一头短发,身穿“河南考古”的工作服,给人一种干练的印象。

从职场小白到文物修复师,她在郑州闯荡14年后,终于把爱好变成了事业

12月23日,杨素勇在出土的陶器残片中,挑选对应的残片,准备拼兑、修复

杨素勇的办公室里,各种各样的陶器整齐有序的放置在展架上,有修复完成的,也有未修复的,两张桌子拼在一起,桌上放着形形色色的工具和文物书籍,旁边是有着标记的白色袋子,袋子里装着刚出土的陶器碎片。

新出土的陶器碎片需要杨素勇一片一片的挑选出来,同类的放置在一起,分门别类以后进行清洗、晾干、拼兑、粘接,最后进行修复。“每一个环节必须小心翼翼,每一个碎片都是独一无二,不能有半点马虎。”这是杨素勇自入行以来一直坚持的原则。

修复的过程尤其严苛,用加水的白石膏填充在陶器缺损的位置,等待凝固后,根据不同位置使用不同的刀具将多余的白石膏刮掉,而不能损坏陶器的其他位置,有时出土的陶器碎片数量少,要靠想象力将其补充完整。

而她最初修复文物的时候也经历着紧张、担心和害怕,工作之余去市场上买醋碟和碗,摔碎了重新拼兑和粘接来练习熟练度和精细度,她也记不清楚摔碎了多少次。

从职场小白到文物修复师,她在郑州闯荡14年后,终于把爱好变成了事业

12月23日,河南省郑州市,杨素勇在整理出土的文物标本

杨素勇是个工作狂,办公室里没有窗户,为了修复文物常常忘记吃饭,“就像拼图一样,总想给它拼好修复好。”沉浸其中的她也忘了时间的流逝。一个房间、一个人、无数个不会说话的陶器碎片,除了呼吸声,就是工具之间的碰撞声,在安静的空间里,杨素勇徜徉在历史的长河里,与陶器对话,重塑它们的生命。

如今,杨素勇不记得自己修复了多少陶器,只是修复的熟练度和精细度在不断的提高,而她现在看之前修复的文物觉得“不忍直视”,“没有完全统计过,可能有几百件了吧,我们修复文物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杨素勇也越来越喜欢独处,享受一个人的安静,享受与陶器对话的每一个瞬间,时时刻刻的也在感受修复文物带来的魅力,“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淡泊,吃得了苦头是这做一行的前提。”杨素勇说。

有人曾说过:“这是一项伟大而寂寞的工作,他们正站在历史的洪流上对抗时间。”

郑州吸引着我改变着我

郑龄14年的杨素勇在文物修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许没来郑州的她在老家还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但来到了郑州,一切都变了。

不同于老家,郑州的发展潜力巨大是杨素勇初到郑州最大的感受,她惊讶于郑州的包罗万象,感叹着郑州的飞速发展,“一块钱的公交想坐到哪就坐到哪,很新奇,文玩市场藏龙卧虎,这在老家是完全想象不到的。”杨素勇说。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作为古都城市的郑州,对于文物修复师的杨素勇来说,它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韵味令其着迷,她也感受着郑州这座城市带给她的历史魅力。“一直在研究和学习,能够感受到当时的社会文明和社会风貌,修复的意义是能够直观的了解当时的文化,了解郑州这座城市。”

爱好变成了职业,杨素勇一直在郑州这座城市里坚守,“郑州吸引了我,改变了我!”

【责任编辑:靳静波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

联系方式

中国·河南·郑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大街经北三路

电话:0371-86088516 (广告)

联系信箱:news100@henan100.com

邮编:450016

河南一百度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