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早7时许,信阳港淮滨中心港区,运输船只在港内等待装卸货物,塔吊在晨曦的映衬下,好似一幅油画。王长江 摄
□本报记者 逯彦萃 薛迎辉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司马连竹
项目是实现转型发展的硬抓手和真动作,没有项目的落地投产,一切目标蓝图都是“空中楼阁”。为此,在去年7月,我省发出了项目建设最强动员令。
时过半年,项目落地情况如何?是否开花结果?连日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全省各地、各部门一切盯着项目干,一切围着项目转的热情持续高涨,项目为王的理念在中原大地深入人心;城市乡村、工厂车间,各地投资建设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一个个产业项目开枝散叶,正在释放发展新能量。
人才聚集的大舞台
“不好好读书,只能回家养猪”这句俗话,在过去的农村一度有贬损之意。而当前,来自国内外名校的高材生扎根位于南阳的牧原集团,从事“养猪”工作的并非少数。
“饲料要标准化,猪舍要智能化,管理要数字化,清粪有机器人,喂食有控制器,现在发展养猪产业,是实实在在的技术活儿。”2月25日,牧原集团工作人员王洪梅告诉记者,2020年河南牧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以来,牧原已经成为当地吸引高端人才的大舞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知名院校的毕业生扎根牧原,服务河南。”南阳市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介绍,如今牧原也成为我省“招才引智”军团中的重要力量。
产业落地,人才聚集。落户驻马店新蔡县的亚特专用车产业园,不仅填补了当地先进制造业的空白,同时也带动当地高技能人才回归,职业院校毕业生提前锁定工作。
在我省落地、投产的诸多大项目上,来自五湖四海的高层次人才,操着不同地方口音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我省各地瞄准先进制造业纷纷落地重大项目,正在成为招引人才、培养人才的大舞台。
延链补链的主抓手
“一吨盐卖300元,一吨碱卖3000元,一吨PC的价格是30000元!”平煤神马聚碳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武松说,从能源到材料,只有加大创新链,延长产业链,才能提升价值链。
在叶县产业集聚区,刘武松指着正在建设的新厂区说,未来脚下的盐岩被采集上来,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将变成各种高品质的透明PC材料,广泛应用于建材、汽车零部件、医疗器械、航空航天等领域。“目前项目已经实现了部分投产,产销两旺。”
一个项目落地,让普通的盐蝶变成高端新材料,产业链得到延伸。在平顶山,像这样延链补链的项目有很多。“氢氨项目建成后,将打通从煤到尼龙‘缺气’问题;平煤隆基新能源项目落地,串起了从煤到光伏片的全产业链。”平顶山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找准补链强链延链的突破口,通过落地一个个大项目,推动“五链耦合”,实现优势再造,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城市抗风险能力正在提升,新的发展动能呼之欲出。
数字经济的“新底座”
“数字景区,可以让我们快速分析出游客的年龄结构、消费习惯、性别比例,进而提供更好的服务,让游客有更好的旅游体验。”在洛阳市中部云基地2号通信机房建设项目工地,负责人邹德威说,“这些机房,就是未来数字社会建设的大脑与基础设施。”
区域数字化发展水平呈明显阶梯状,数字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正比。为此洛阳加紧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在中部云基地启动2号通信机房楼项目,占地面积2.22万平方米,建设机柜4000架。“在全国地级市中,洛阳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力度与速度均在前列。”中国移动中原分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说。
数字银行、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城市、数字治理已经渗透到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滚动举行的第三期“三个一批”活动中,洛阳瞄准新基建、数字产业,落地了洛阳大数据产业园中移在线会务中心、洛轴新能源智能装备轴承生产基地、中航光电技术产业基地项目等。重大项目正在为当地数字经济发展打造牢固的“新底座”,也必将为当地经济发展释放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