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建议,在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布局创建国家种业实验室。“谋划建设国家种业实验室,是解决我国农业领域‘卡脖子’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的战略选择,迫在眉睫。”
组建国家种业实验室,从源头保障粮食安全
种源安全决定着国家粮食安全。国际上50%—60%的粮食单产增长依靠品种。
宋纯鹏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在一些品种、环节和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和弱项,一些领域育种创新特别是基础原始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譬如,我国玉米和大豆的单产仅是国际先进水平的2/3,蔬菜品种中耐储番茄、甜椒、胡萝卜、水果黄瓜等少数设施专用品种进口比例较高,很难适应今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宋纯鹏介绍,国际种业发展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在一些发达国家,种业已进入“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的育种“4.0时代”。我国仍处在以杂交选育和分子技术辅助选育为主的“2.0时代”至“3.0时代”之间,在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全基因组选择、分子设计和人工智能育种等新兴交叉领域技术研发方面短板明显: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缺少重大突破性的理论和方法,关键技术与战略性产品研发水平相对较低,国际竞争力优势相对较弱。
“组建国家种业创新战略科技力量,对实现种业科技自强自立、解决种源要害、打赢种业翻身仗、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意义重大。”宋纯鹏表示,国家实验室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以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开展基础研究、竞争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产生具有原始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成果,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科技支撑,为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突出贡献,也是我国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要载体。
在粮食核心产区创建国家种业实验室,河南具备创建条件
宋纯鹏介绍,目前河南、湖北、海南等地方政府先后筹建了相应的种业实验室,在小麦、水稻、玉米等重要粮食作物开展了深入研究。
以河南为例,作为我国粮食核心产区,河南粮食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是全国制种大省,先后布局了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显示了明显的平台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具备创建国家种业实验室的基础条件。
为此,他建议,国家应依托粮食核心产区的产业优势、种业科技优势和平台优势,率先组建国家种业实验室,布局重大课题和产业发展。同时充分考虑不同粮食核心产区需求,建设不同农业区域的分中心或基地。
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注重源头创新。建议瞄准生物学重大科学问题,聚集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和分子设计、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和遗传育种等学科的技术,以农业原始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体,以重大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为重点,提高生命科学与技术、高技术研究与发展等的综合研究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能力,真正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强化统筹能力,创新体制机制。建议借鉴国外成熟的国家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将吸引、聚集和培养国际一流农业、生命、信息和人工智能等相关人才作为重要任务,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千方百计吸引和选拔一流人才,促进我国种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确保我国粮食供给安全。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樊雪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