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记者 刘杨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促进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在全国两会期间,住豫全国政协委员们围绕教育热点积极“发声”。

中国工程院院士、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张改平

建议促进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民办高等教育已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张改平向记者展示了这样一组数据: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民办普通高校已占到全国高校总数的28%,在校学生已占到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的24%。

然而,张改平表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也存在一些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表现为民办高校的法人属性不明晰、办学层次较低、师资队伍建设乏力。”张改平举例,如在办学层次方面,2012年我国民办高校首次获得研究生教育资格,这是民办高校难得的发展契机。但目前全国700多所民办高校中,仅有西湖大学、吉林外国语大学、黑龙江东方学院、北京城市学院等不到10所高校拥有硕士以上学位授权点。在全国和各省市重点学科、重点基地、重点专项等方面,民办高校也难觅其名。

基于民办高校在办学及高质量发展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和困难,张改平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明确民办学校法人属性,落实《民促法》扶持政策。建议国家相关部门遵照民法典,对营利性民办学校,按“营利法人”进行登记管理,允许这类学校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对非营利民办学校,按照“非营利法人”中的事业单位法人进行登记管理。国务院相关部委及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针对民办高校营利性法人和非营利性法人两大类型,在行政管理上实行不同的规制措施,并对两类学校采取分类型、差别化的扶持政策。尽快出台相关配套制度,使《民促法》相关规定能够真正贯彻落实。

二是鼓励优质民办高校招收专硕,提升其办学层次。建议教育部动态遴选更多在培养模式、产教融合等方面具有优势特色的优质民办高校,灵活把握人员结构、师均科研经费等专业硕士招生资格准入条件,鼓励其结合产业需求扩大专硕等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规模。通过提升优质民办高校办学层次,带动和提高民办高校整体办学水平。

三是保障民办高校教师待遇,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保障民办高校教师权益待遇和专业发展的具体政策,以财政资金合理分担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经费,提供民办高校拓展教师职称职务等专业发展空间的政策支持,解除教师后顾之忧,促进师资队伍相对稳定。同时,鼓励公办高校选派优秀师资到民办学校挂职、任教,带动民办高校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

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

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据统计,全国90%以上的大学属于地方高校,承担着全国94%左右的大学生培养任务。然而,受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限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区位等因素的影响,与中央部属院校相比,地方高校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受限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也是地方高校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所在。”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宋纯鹏表示,当前,我国各省份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发展高等教育的愿望更加强烈,纷纷将提升地方高校发展水平作为区域重大战略抉择。“释放政策空间,加大对地方高校支持力度、破解地方高校发展困境、提高地方高校的办学水平,既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需要,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迫切需求。”

为此,宋纯鹏建议,研究制定支持地方高校发展规划。“教育管理部门要根据当前地方高校的发展现状,研究出台专门的政策规划,出台‘一揽子’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政策举措,以项目形式推进实施,帮助其破解发展困境,使地方高校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宋纯鹏说。

此外,建议扩大“部省合建”高校规模。避免“一刀切”的支持政策,打破“一省一校”政策限制,在目前14所“部省合建”高校规模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不同省份在人口总量、高教规模、经济体量等方面的因素,在中西部教育大省、人口大省布局更多的“部省合建”高校,支持其快速发展,并带动本区域高等教育的整体提升。

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应通盘考虑地方高校的发展实际和发展需求,在重大平台布局、重大项目审批、高层次人才评审、研究生指标分配等方面,不刻意区分和强调中央部门直属高校和地方高校的身份意识,给予地方高校同等待遇,帮助其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

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开举

建议给高校更多博士生招生指标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开举围绕高校博士招生名额制度改革建言献策。

在沈开举看来,目前高校博士生招生指标存在着名额限制过严的问题,“很多高校的博士生导师一年还不能保证一个博士生招生指标,新设置的博士点指标更少”。

沈开举表示,博士生对于一个高校的学科发展有重要作用。“学位点的人才培养需要有连续性,需要有规模效应,过分的指标限制对博士点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伤害,有些博士点的博导们不得不轮流招生,甚至造成人才培养断档。”沈开举说。

其次,高校的科研工作,博士生是主力,博士招生指标太少,很难组建研究团队,更影响科研成果的产出。对新设博士点的限制,不但不利于博士点发展,影响高层次人才培养,更是与解决教育发展中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不相适应。

“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是由一个国家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发展需要决定的。”结合工作经验及调研,沈开举建议,一是废除博士招生指标管制,还权给高校;二是由教育部制定博士点管理国家标准,可以限制每一位博导每年招生博士最多不超过几名;三是博士培养要遵循“宽进严出”的原则,不宜把管理重心放在指标限制上;四是继续做好留学生的招生和培养工作。

【责任编辑:钱艳红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

联系方式

中国·河南·郑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大街经北三路

电话:0371-86088516 (广告)

联系信箱:news100@henan100.com

邮编:450016

河南一百度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