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郑州一河之隔的新乡市原阳县,聚集着150多家食品加工企业,2023年食品产业年产值超200亿元。雨轩、巴奴、九多肉多、悦来悦喜……这些大家所熟悉的知名品牌,为啥都把总部或中央厨房开到原阳?
近日,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来到原阳进行探访。
产业名称:中央厨房产业
产业坐标:新乡·原阳
产业向“新”点:通过将原材料、厂房、检验、冷链物流等生产要素优化整合,提高食品企业生产效率,助推企业延链补链、三产融合发展。
全国最大中央厨房集聚区落户原阳
从原材料供应商向精细化产品供应商转变,2016年落户原阳以来,新乡市雨轩清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雨轩股份”)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新变化。
近年来,雨轩股份不断延长产业链,深入羊肉的精深加工领域,进一步对牛羊肉卷、牛排、羊排、牛羊肉串等进行精细化加工。
在原阳,与雨轩股份一起逐梦食品赛道的还有九多肉多、禾胜合等150余家知名食品企业。现今,该县已形成了集交易采购、仓储物流、加工包装、分销配送、质检冷链于一体的链条式产业集群,辐射周边消费人群达500万人次以上。
落户于原阳的省重点建设项目河南餐饮中央厨房产业园总占地2110亩,吸引了60余家企业入驻,是国内最大的餐饮食材加工中央厨房集聚区。园区内已实现污水集中处理、蒸汽集中供应,降低企业日常管理成本;通过产业集聚,园区正打造研发、物流、电商、人才培训、产品体验等一站式服务平台。
“2023年,原阳县以排名第四的位次入选全国2023十大预制菜产业基地,为中部地区唯一。”原阳县政府有关负责人说,今天的原阳,已成为红利集聚的“政策高地”、营商环境“服务高地”。
大企业的“后厨”,产业集聚优势凸显
2020年,巴奴投资约1.5亿元建成的“后厨”正式亮相原阳,占地2万多平方米,年产能达2万多吨,能够满足近百家直营门店的食材供应。
“我们之所以将最大的央厨放到原阳,是因为这里具备多重优势。”巴奴供应链事业部总经理翟志刚认为,原阳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政策优势和集聚优势等,是吸引食品企业“央厨”纷纷落户的原因所在。这也正是2022年巴奴总部“进京”,却将最大的“后厨”留在原阳的原因。
原阳县强大的农业产能,极大丰富了食品企业的供应链。原阳盛产的“黄金晴”大米、贫困户养殖场里的鸡蛋、当地大棚里的果蔬,都是当地食品企业眼里的“香饽饽”。
原阳县位于郑东新区半小时经济圈之内,是郑新一体化的桥头堡。面向郑州及周边城市数千万人口市场,对食品产业来说,这里前景广阔。发达的冷链物流、货运配送,高效的交通体系,让企业享受到了完善的服务保障,极大地提高了运营效率。
为服务好入驻企业,原阳县制定了支持预制菜产业发展的“金九条”,与现有招商引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助企政策形成叠加效应,集中力量在要素保障、资金奖励、融资上市、技术创新等方面支持预制菜企业发展。
为推动食品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原阳还投资3000万元建设区域性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2023年,原阳县还在全省率先发布10项预制菜团体标准。
“可以说,在物流、采购、技术共享等方面,原阳走在全国前列。”新乡学院管理学院院长孙江超认为,原阳县的产业集聚趋势越来越明显,企业与当地联系越来越密切,食品产业正呈现靠拢趋势;园区内入驻的企业门类全,互补性高,更易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影响力。
三产融合,释放“聚链”新动能
你听说过酱卤主题的博物馆吗?2021年,河南九多肉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自主投资建设了中原酱卤文化博物馆。“我们将酱卤文化与中原历史、百姓生活等联系在一起,构建属于中原的美味之旅。”该公司有关负责人称,开馆以来,已经吸引近万游客研学、参观。
还有将黄河文化、田园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水牛稻田园综合体;向游客破解中华饮食文化密码的大信厨房博物馆二馆……跳出传统食品产业生产,原阳县农业游、工业游已成体系,形成了“一产优二产强三产活”的“三产融合”产业链条,并加快聚链成群,提升优势集群的竞争力。
“当前,食品产业发展处于成长壮大的阶段,万亿赛道迎来全新发展机遇。”原阳县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县将以三大举措助力产业发展壮大。
聚焦创新驱动,激发科技支撑新动能。为企业提供更为专业的智库;成立河南预制菜产业联盟;实施“百名专家助百企”工程,首批26名博士分包26个食品企业,实现产才融合;博士后创新基地首批博士后成功入站,为解决产业发展难题提供更为前沿的创新支撑。
聚焦建优基地,带动传统产业新提升。持续做强做优黄河滩羊、食用菌等乡村产业,加快推动三产融合;结合2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重塑原阳大米品牌;新建肉羊养殖基地5个,2024年预计全县肉羊饲养量突破27万只。
聚焦延链补链,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新体系。大力发展冷链物流,构建“一区两园一副中心”区域物流枢纽网络。(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宋红胜 见习记者 陈曦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