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 河南省全力抗洪抢险,紧急转移安置224万人次] [7%!2022年河南经济增长目标确定]
[河南2022年目标:新增上市企业20户左右] [去年我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
[河南省属国企盈利创历史最好水平] [嵩山、神农种业、黄河3个省实验室挂牌运行]
[河南2022年目标:固定资产投资2.8万亿元] [2022年郑州南站将建成运营,商丘机场开工]
[去年我省改造城镇老旧小区71.5万户] [重人才!我省将建立高端人才举荐制度] [注重城市“里子工程”“避险工程”建设]
[从“1+4”到“1+8”,郑州“朋友圈”扩大] [坚持“房住不炒”!建成交付棚改安置房20万套]
[2022年,我省将新增5G基站4万个] [今年河南高速新增通车里程800公里以上]
[2022年,我省将确保粮食产量1300亿斤以上] [2022年,我省将组建国际陆港集团]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传感器显得神秘而陌生。但在省人大代表、汉威科技集团研究院主任王菊仙看来,通过传感器,人类能变成千里眼、顺风耳,感知原来不能感知的信号。小小的传感器,正用科技传递给老百姓更多的幸福感。
2022年河南将坚决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构建抵御自然灾害防线,立足防大汛、抗大灾,针对防汛救灾暴露出的薄弱环节,迅速查漏补缺,完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综合治理各类隐患。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安全评估,提高安全建设标准。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量身定制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打造河南高等教育“双航母”。推动7所高校11个学科创建国家“双一流”,调整优化高校结构布局、学科学院和专业设置。实施好高职学校“双高工程”,推进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支持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进一步提高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持续做好“双减”工作。
2022年河南将加快民生事业发展,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坚持就业优先政策。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抓好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万人,新增技能人才240万人。健全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保障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
2022年将加快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美丽河南。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完成9000亩湿地修复,持续推进废弃矿山治理,动态清零黄河“四乱”问题。深化金堤河、蟒河、二道河等黄河支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完成流域内排污单位污染治理设施改造升级。争取开工贯孟堤扩建工程,启动桃花峪水利工程前期。做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后续帮扶,启动新一轮迁建前期,确保黄河安澜。
2022年将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提升开放通道新优势,积极推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打造卢森堡货航亚太枢纽,加快中原龙浩和中州航空等货航企业发展,支持建设使用一批双向贸易平台和海外仓,开辟更多国际航线,创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2022年河南将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落实耕地保护硬措施,严格耕地保护责任,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启动实施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756万亩。
2022年要河南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聚焦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发展总部经济,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培育一流领军企业。加快构建国际综合交通和物流枢纽,完善开放门户功能。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品位,建设人文、生态、智慧、时尚的现代化都市。加快打造创新、先进制造业、开放、人才“四个高地”。提高城市首位度,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发展的能力。
河南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强先进制造业,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谋篇布局,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022年河南将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构建重大创新平台,重建重振省科学院,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融合发展,打造全省科技创新策源地。构建实验室体系,加快建设嵩山、神农种业、黄河等省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或分支机构。鼓励企业和高校建设产业研究院。
2022年将加快灾后恢复重建,要科学实施、系统治理,按照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要求,经过3年努力,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向党中央和全省人民交上一份优秀答卷。
2022年河南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万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投资1.8万亿元。工业投资8500亿元、增长10%以上,技改投资增长20%以上。
2022年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增长7%,研发经费投入强度1.96%以上,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进出口总额保持平稳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十四五”控制目标统筹衔接。
2021年,河南千方百计稳住经济基本盘。坚持“项目为王”,实施“万人助万企”,开展“三个一批”,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出台灾后重建一揽子措施,帮助企业解决问题4.9万个,新增减税降费255亿元,工业投资增长11.5%左右,货物运输量增长18%。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刚刚落幕,河南作为文化大省,该如何贯彻落实文代会精神?对此,省人大代表、河南歌舞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兼)、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省曲艺家协会主席、省歌舞剧院副院长范军讲述了他的想法。
近年来,河南省营商环境优化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万人助万企”活动的开展,不少企业切实感受到了“政策大礼包”的优惠,对此,省人大代表、宏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陈玮讲述了自己的感受。
乡村振兴的大幕已经全面拉开,乡村振兴,人才先行,职业教育该如何在乡村振兴中积极担当作为,为广大的农村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省人大代表、柘城县职教中心校长崔晓霞认为,在助推乡村振兴的工作中,他们要努力扮演好三个角色。
作为一名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省人大代表、三门峡龙跃绿色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洁讲述了他是如何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
河南省人大代表、光山县晏河乡党委委员、帅洼村党总支书记胡善信已经在光山县帅洼村当了44年村干部,是什么力量让他选择一直坚守在村里?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帅洼村致富的秘诀是什么?
中医药在新冠肺炎治疗中扮演什么角色?河南作为中医药大省,应该怎样更好地传承创新中医药事业?1月5日上午, 河南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开幕前,“委员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开启。省政协常委,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执行院长、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李素云回答了记者提问。
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达成律师事务所主任、焦作市律师协会会长丁云霄针对2021年,河南遭受疫情汛情的双重影响,不少中小微企业受到冲击,怎样用法律护航中小微企业发展回答了记者提问。“大家都知道,律师的主业是诉讼,可是法律界公认的、最好的法律服务却是避免诉讼!” 丁云霄开门见山地说,近年来他们在为中小微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这些工作,可以用中医思想所说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来概括。
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劳务输出大省,全省正在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1月5日上午, 在河南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委员通道”上,省政协委员、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张林围绕推进“人人持证”、建设“技能河南”分享了他看法和建议。
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文化产业该怎样拥抱这个时代进行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1月5日上午,在河南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委员通道”上,省政协委员、省总商会副会长、省青联常委、博雅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曹永彬用一个演示开始了他的答记者问。
作为曹操高陵的发现者,省政协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曹操高陵考古队领队、队长潘伟斌一直在致力于曹操高陵博物馆的建设。目前进展如何?该怎么保护传承弘扬好河南丰厚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1月5日上午,在河南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委员通道”上,潘伟斌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是郑州的网红打卡地,也是会展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未来,郑州会展业该如何助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1月5日上午, 河南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开幕前,“委员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开启。省政协委员、郑州市会展业促进中心主任王洪波回答了记者提问。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变异毒株,河南边检总站在构筑疫情外防输入防线中都采取了哪些措施?1月5日上午, 河南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开幕前,“委员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开启。省政协委员,河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张东明回应了这个社会关切。
“乡村振兴,是一项温暖又充满希望的事业,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心得体会,那就是:乡村振兴,与光同行。” 1月5日上午, 河南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开幕前,在“委员通道”上,省政协委员、河南省工商联常委、春江集团副总裁兼河南宝泉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裴将说。
省政协委员,省委农办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承启针对这个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去年猪肉价格波动比较大,夏季洪涝灾害以后,蔬菜价格上涨,一度出现‘菜比肉贵’的情况。春节快要到了,相信大家一定都会很关心。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请放心,河南农业体量大、态势稳、前景好。” 王承启说。
省政协委员、郑州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环境管理与修复研究所所长于鲁冀现场分享了两张照片和两个数字。“这个是黄河湿地里的天鹅一家。这张照片背后的数字是80.5%。”于鲁冀解释,近两年黄河流域Ⅲ类及以上水体,也就是“好水”的比例,已经由65.8%提升到了80.5%,越来越好的水质让“母亲河焕了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