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桩舞狮表演

站桩舞狮表演

盘鼓表演

舞龙表演

背阁表演

竹马表演

扑蝶“小公子” 耿诺一 安立军 摄影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谷武民 文 平伟 白周峰 张琮 摄影

2月6日(正月十六)

浚县古庙会的社火表演沉寂三年,热情重启。

正月十六,是浚县各村(社区)民间社火队伍从浚县古城到浚县浮丘山巡演的日子,是浚县正月古庙会上社火表演队伍最多的日子,也是浚县正月古庙会客流量最大、最热闹的日子。

“狂欢”“沸腾”,诠释了传承1600年历史的民俗文化盛世景象,高亢的唢呐声、震天的锣鼓声,精彩的社火表演,浚县古城被热情洋溢的社火队伍“点燃”,游人如织,万人空巷。

登浮丘山竞技是社火表演队伍一年一度的正会日,也是“比赛日”,雷打不动的传承,让民间艺术绵延至今,浚县县城及周边各村社火表演队接成长龙,攒足了劲儿,敲锣打鼓,一较高下,热热闹闹过大年,“中国式的狂欢节”也在这一日掀起高潮。

秧歌、舞狮、竹马、高跷、背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浚县正月古庙会是中国春节原生态文化的历史缩影和集中体现,对比三年前,社火表演队伍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沉寂三年,老人宝刀未老,今年的队伍中出现了更多的“娃娃”挑大梁,女人顶起半边天……

非遗绝活儿引得万人空巷

2月6日7:30,记者沿着浚县古城街道向文治阁方向走去,古色古香的街道处处飘着浓郁的石子馍、炸虾米、烤肠等饭香味儿,冒着腾腾热气的店铺“烟火气”十足,“咚咚锵”的鼓声不绝于耳。

赶到文治阁,这里早已是人山人海,在鹤壁公安等安保人员围成的“人墙”中央,绵延几公里的社火队伍早已排列成队准备表演。按照传统,正月十六的社火表演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开始,一路边走边巡演,汇聚至位于浚县县城中心的文治阁竞技,再从文治阁向南进入南大街登上浮丘山,在碧霞宫广场前进行最终的竞技展演。

鼓号声起,作为第一支出场队伍的浚县卫溪街道东大街舞龙社火队伍,十几个小伙舞动着两条不同颜色的龙,或腾跃,或滚动,或盘起,或穿插,追逐着前方的绣球做着扭、挥、仰、跪、跳、摇等动作,几番上下,将龙腾飞跃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舞狮队伍不甘落后,两只狮子闪展腾挪,飞奔纵跃,一会儿哈欠连天打盹儿,一会儿眨着眼睛向游客“卖萌”,直立身子睁大眼睛,俯下身子采青,赢得现场掌声阵阵,叫好声连连。

沿途观赏的群众将表演队伍围得水泄不通。在新乡上班的浚县籍老乡张仁华先生,肩上扛着孩子,垫着脚尖,伸长脖子,视线一刻也不忍离开表演场地。87岁的老太太闫凤枝由于腿脚不便,8点便搬着马扎坐在社火队伍的必经之路上,“俺们的社火表演流传到现在,百看不厌呢。”像她这样有社火情节的老人不在少数。

“传承就像长在‘根’里的东西,是会不断发芽的”

社火重启,热闹重启,传承不断。

让浚县卫溪街道北街社区的会首张彩广欣喜的是,社区内从未上过背阁的小一代“娃娃”们经过短暂的训练,便可以出会,且表演得有模有样。“这种传承就像长在‘根’里的东西,是会不断发芽的。”张彩广笑道。

浚县卫溪街道西街社区的高跷更是重新“洗牌”,首次出会表演扑蝶的“小公子”,是个7岁的“娃娃”——耿诺一,站在高跷叔叔们抬起的高高的木棍上,忽闪着扇子时而前扑,时而后仰,突然的后仰将在场的观众吓得一阵惊呼,“扑蝶娃娃”将现场感拿捏得死死的。

与之对扑的“大公子”同样站在一群高跷人抬起的木棍上,动作幅度更大,气势成风,两位“公子”现实中是一对父子。而踩高跷“挑蝴蝶”的则是耿诺一的妈妈,28岁的焦雨岩,一家三口齐上阵。

“孩子以前没有练习过扑蝶,平时看爷爷、父亲的表演的视频比较多,私底下尝试了一下,今年出会便拿出了‘首秀’,表现还是不错的。”焦雨岩说,她是从2013年才开始练习踩高跷,“不觉得累,更不觉得难”。耿诺一的爷爷耿永峰也是踩了10年高跷的“老手”,他告诉记者,今年的社火表演“娃娃”已经开始挑大梁了,对于儿媳的表现更是直言:“女人顶起了半边天,很是开心”。

“社火表演之所以能传承,古庙会之所以延续千年,就因为两个字:热爱。”西街社区的会首51岁的刘振平说,他踩了37年的高跷,“小的都上来了,老的该退休了。我老了,要让自己的孩子踩,再传给孙子踩,祖祖辈辈要踩下去。”

社火表演是过年庙会上最具象征意义的活动,也是儿时的回忆,浚县表演过社火的老人时常会回忆到,凌晨两点就被家长喊起来去化妆,踩着高跷巡演游街的景象。

社火表演是传承,更是文化

浚县古庙会社火表演不仅是传承,更是一种文化。

浚县古称黎阳,西汉置县,明初改称浚县至今,县域面积966平方公里,辖7个镇4个街道457个行政村,总人口74.8万人,是河南省唯一的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浚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2300年的建城史,因大禹在此治水而载入史册,因中华儒商鼻祖端木子贡生于斯、长于斯而名扬天下,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在此开办书院,世界文化遗产黎阳仓举世闻名,正月古庙会传承千年,大伾、浮丘两山古刹林立,北魏大佛全国最早、北方最大,古黄河经此东流,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穿城而过,绘就了“两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的秀美画卷。

浚县正月古庙会被誉为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有“华北第一庙会”之称,是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先后被评为“河南民俗经典”“中国最受欢迎传统庙会”。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自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的3名大四学生的毕业设计就与非遗文化社火表演有关,1月30日便赶到了浚县感受这场非凡的盛宴,寻找设计灵感。

“很热闹,很喜欢,很新奇,三年以来头一次见到这么多人的场景,表演得既生活又戏剧,从课本到现实,纸面神话变成了眼见的生活化。”22岁的工业设计专业的汪雨奇开心地说道。

同行的大学生张辰璐透露,他们学校参加的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与浚县正在改造升级的民宿非遗设计有关,非遗文化已经成为大学设计专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要内容。

“在杭州城市的年味儿没有浚县的年味儿足,城市的年味儿更多来自于家,而在浚县见到了全县人民一起过大年的欢乐气氛。”另一同学汪雨露说。

热热闹闹的社火表演后,游客也聚集到了浚县的多处景点,感受历史的厚重。“浚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儿的古庙会气氛浓郁,各种民俗活动好看又好玩儿,这儿的每个景点、景观背后都有历史故事,我们在这里收获了一个幸福年。”郑州游客何龙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咕咕也成为游客的抢手货,庙会上,游客争相购买。以浚县正月古庙会为平台,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交相辉映,为市民和游客搭建了一个体验年俗、认识鹤壁非遗项目、了解浚县地方文化的重要平台。

【责任编辑:钱艳红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

联系方式

中国·河南·郑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大街经北三路

电话:0371-86088516 (广告)

联系信箱:news100@henan100.com

邮编:450016

河南一百度官方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0-2022河南沸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招聘信息|广告服务|服务条款|免责声明|网站地图|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