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康亚飞 通讯员 姜鲲 孙环
黄河之水天上来。那么,是从多“高”的天上来呢? “量”准黄河,确保黄河水文数据准确可靠,是摆在河南计量测绘工作者面前的重要技术任务。近日,河南省计量测试科学研究院测绘所承担的水利部“黄河流域(片)试点区域国家基本水文测站统一高程测量项目”测绘成果检验任务圆满收官,细“量”黄河,为黄河造福人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据悉,黄河干流总落差约4800米。其中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从2900米,快速下降到1300米,落差达1600米。千百年来,这些黄河水情数据关乎数亿黄河流域人民的福祉。但由于历史发展因素,多年来,各地水文(位)站因测站设置及测量条件的差异,采用的高程基准不尽相同,采用了大沽基面、黄海基面、珠江基面、1985国家基准高程等多个基准高程或假定基面高程。基准不一致,给流域规范化管理、涉水工程规划设计、河道比降计算、水文信息化建设、水文数据融合等带来较大影响;也对水文应急监测和防汛决策造成极大影响。这引起了政府部门高度重视。
如何确保分布在黄河流域沿线的几百个水文测站的水准数据统一、准确、可靠,采用统一的基准,进行测绘成果检验是其中的技术关键。
由此,国家水利部试点开展了黄河流域(片)试点区域国家基本水文测站统一高程测量项目,将黄河流域国家基本水文站及其基本水准点高程统一到1985国家高程基准,确保黄河水文数据统一。要确保数据准确可靠,河南省计量院测绘所按照国家《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规定,在黄河流域400多个水文测站中,抽取37个水文测站的水准测量成果进行逐一检验。
河南省计量院测绘所6名检验人员从山东启程,这里有1985国家基准高程,从“0”米出发开始检验测绘成果,沿着蜿蜒的黄河从东一路往西到青海域内,在45天内走遍了8个省份跋涉6000多公里。从繁华的都市到荒凉的无人区,从北方的辽阔平原到西北的雪山高原,整个检验工作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体力活。扛着三角架、标尺等十余斤的测量设备,有时候多点测量,一走几公里,在辽阔的无人区,饿了就啃干粮吃点饼干。“不在行驶的路上,就是在数据检验的水文测站上。”带队的河南省计量院测绘所副所长张强说。
黄河水情关乎国计民生。几厘米、甚至是毫米级的水文数据精度,从而直观水头变化、水体走势,上下游水位关系,为汛情判断、防汛调度等提供全流域有效准确的水情信息,将对黄河水情的研究判断产生重大影响。“数据可靠,精益求精,为每一个数据把好最后一道技术关”这个信念根植在这个检验团队的每一个人的内心。因此,每一个数据的背后,可能会经历几个小时的检验和复核。上百G的数据准确,守护着计量测绘检验工作人员的求真求准的为民初心。
“我们用一个半月的时间,把黄河从山东0米测量到了青海境内4800米,能通过测量来确保母亲河的水准数据统一,且精准可靠,也是一种幸运。”张强表示。一点一线细“量”黄河,河南计量人就这样用精准计量守护着母亲河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