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王磊彬) 大河财立方《极刻》团队记者 王磊彬
作为中国经济的压舱石,制造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至关重要。
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中信重工,近年来,在世界大变局和新发展格局下,构建“核心制造+综合服务”新型商业模式,由传统动能向“传统动能+新动能”两轮驱动转变,打造集重型装备、关键基础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多板块业务于一体的现代装备制造集团,成功实现华丽蜕变。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了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俞章法。今年全国两会,俞章法带来两份建议,分别是关于支持创建郑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建议,关于加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支持力度、提高关键重大装备国产化率的建议。
建议一
支持创建郑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科技创新,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科技成果转化。
2017年10月,科技部印发《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指引》,明确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条件之一是要有较好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基础和突出的示范特色,技术市场交易额等主要指标实现持续增长。
俞章法表示,建设郑洛新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既是落实中央关于中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郑洛新自创区建设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助力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具有重大意义。
“郑州、洛阳、新乡工业基础较好,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俞章法说。
以洛阳市为例,目前,洛阳市拥有央企科研院所和军队科研机构14家,国家级创新平台9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十三五”期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超2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连续三年全省第一、连续两年超过全国水平。
同时,洛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十二五”末的31.7%提高至43.3%,“天宫”、“蛟龙”、“天眼”、“大飞机”、国产航母、冬奥“冰丝带”等闪耀着“洛阳创新力量”,盾构机、特种机器人、高速连接器、钢轨铣磨车等多项“洛阳制造”填补了国内空白。
此外,近几年洛阳市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办法》《洛阳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支持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促进科技成果在洛转化若干政策》以及推出“创新券”“科技贷”“天使投资基金”等一揽子配套政策措施。
俞章法表示,为进一步提升洛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辐射带动能力,强化对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支撑,希望给予郑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尤其是洛阳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在具体的政策支持方面,俞章法列出了三点:
一是出台中试基地建设的指导性政策,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力度,鼓励推动科技成果中试工作。
二是支持洛阳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在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推进技术和资本要素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促进技术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是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类基金向河南投放力度,通过政府增信和适当让利,吸引社会出资和引导投向,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建议二
加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支持力度
提高关键重大装备国产化率
目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随着“再工业化”浪潮的不断发展,多数国家已推出振兴制造业的战略或计划,尤其是发达国家对本国制造业的重视也达到了空前高度。
“融合了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5G等前沿科技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俞章法说。
重大技术装备是国之重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相关部委印发了《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引领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同时,工信部制定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建立了首台(套)保险补偿机制,由装备制造企业投保,中央财政适当补贴投保企业保费,极大提高了装备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积极性。
但由于装备本身价值高,且对用户企业生产、经营影响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用户不敢用”的难题。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不畅,已经成为制约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俞章法建议,围绕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继续支持国内制造业龙头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力度,加大首台(套)奖励力度。
同时,在国家矿山、能源、冶金、建材等事关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产业领域,制定中央企业优先购买能够替代进口的国产化装备的支持政策,对于使用国产化首台(套)重大装备的用户企业,按照国产化比例在该企业增值税、设备折旧上给予适当减免税赋。
俞章法还建议,强化产业链上下游深层次合作,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推广的积极性。倡导用户单位采用单一来源采购、竞争性谈判等方式进行采购,建立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新模式,力求实现多方共赢,为国家装备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全面启动“五大工程”
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先进装备制造企业
作为国家“一五”期间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中信重工历经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长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国重型装备骨干企业,全国领先的特种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基地。
近年来,中信重工积极把握中国和全球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构建“核心制造+综合服务”新型商业模式,加快推进由重型装备制造企业向多板块业务于一体的现代装备制造集团转变,由传统动能向“传统动能+新动能”两轮驱动转变,倾力打造重型装备、关键基础件、工程成套、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备件技术服务产业板块,致力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企业。
去年,中信重工参与国家重大航天工程,持续高标准高质量为神舟十二、十三号载人飞船,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保驾护航。
不仅如此,中信重工还研制国产规格最大CSM—2250立式搅拌磨,突破我国高端超细粉磨设备“卡脖子”技术。成功研制国内首台海工装备“卡脖子”产品——LK3000液压打桩锤,打破国外垄断。
为应对经济发展趋势,去年以来,中信重工全面启动产品竞争力提升工程、生产力布局工程、突破“卡脖子”工程、新产品产业化推广工程、智能化提升工程“五大工程”。
“公司将以“践行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先进装备制造企业,为挺起中国制造业脊梁作出更大贡献。”俞章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