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段伟朵 孙科 本报记者 刘晓阳
镜头回放
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考察调研。在“老家寒舍”民宿店,习近平仔细察看服务设施,同店主韩光莹一家围坐在一起交谈。韩光莹告诉总书记,他是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近年来靠乡村旅游实现了增收,还带动乡亲们发展民宿走上致富路。习近平听了十分高兴。他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1600多年前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的诗句,也是如今“老家寒舍”民宿店主韩光莹的生活写照。
小菜园是韩光莹今年年初从80多岁的老母亲手中接过来的。他遍寻青砖,砌筑为墙,购得旧木,搭建门头,精心打理半年之后,各色菜蔬青翠欲滴。
一大早,他提着菜篮子下地,黄瓜青翠、豆角颀长、荆芥风华正茂、茄子憨态可掬。随手采摘下,半个小时后就做成简单却美味的早餐,摆在“老家寒舍”客人的桌子上。
时光回溯到2019年9月16日,那是韩光莹永远也忘不了的日子。那天,他早早就去村口的河里捞了嫩绿的野生菱角,去附近山里摘了清甜的野生猕猴桃,再加上板栗、桃子、大枣等,红红绿绿摆了一桌子,看着甚是喜庆。“老家寒舍”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这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信阳市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考察调研。在“老家寒舍”民宿店,习近平仔细察看服务设施,同店主韩光莹一家围坐在一起交谈。
“总书记说,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这话不单我牢牢记在了心里,所有田铺大塆村民都记在了心里。”韩光莹说。
总书记能光临自己的“寒舍”,韩光莹非常自豪。小院不大,却移步换景,古韵怡然,都由他一手打造。韩光莹少时爱读《红楼梦》,小院的设计也受到了红楼美学的影响——院门外种植一片绿竹,似潇湘馆的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推门设置一处景致,像大观园的“曲径通幽处”。
说起这家民宿创设的渊源,还要从韩光莹漂洋过海那天算起。2012年年初,韩光莹离开家乡去韩国一家造船厂打工,此后4年,为了节省路费,他不曾回过故乡。2014年的一天,他在网上刷到了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布的消息,家乡大塆村赫然在列,枯燥的异国打工生涯,照进一道亮光——归国!回家!投身到家乡美丽乡村建设的洪流中去!
有了这个想法后,他更加归心似箭。从倒计时400天开始,他设计了一个特殊的倒计时表,每过一天,画掉一格,意味着距离家乡更近一步。
有过“留洋”经历,见过世面的韩光莹在家乡找回了“根”——他依照现代民宿设计理念精心改造了老宅,建成田铺大塆第一家民宿。2017年4月26日,“老家寒舍”迎来了第一批客人。
眼看着韩光莹的民宿生意火爆,订不到房的游客只能回县城住宿,村民们意识到这是个难得的商机,纷纷参与其中。不几年的工夫,田铺大塆已经成为知名度、美誉度很高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周边乃至外省的游客都慕名前来“打卡”,世代种田为生的田铺大塆人摇身一变成了时髦的旅游从业者,挣得盆满钵满。
“总书记到我家做客之后,我更加认定了要做好乡村旅游的想法,做大田铺大塆的民宿规模,让游客来了就不想走。”从2019年9月至今,韩光莹一直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旅游旺季,“老家寒舍”一房难求,成为整个村子最有人气的地方。他的妻子除了照顾民宿,还负责民宿旁边的土特产、工艺品店,团扇优雅、油伞古典、野菊飘香。
民宿与工艺品店的收入,早已远超韩光莹当年出国务工的辛苦钱,也超越了他当年返乡创业时的预期,日子越过越红火。最重要的是,一家人终于可以团圆在一起,在家门口创业,与故乡厮守。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游客越来越多,韩光莹发挥创业带头人作用,牵头成立民宿合作社,建了民宿接待中心,所有民宿规范经营,统一管理,携手共赢。目前,村里的民宿已达20余家。
现在的田铺大塆,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支柱产业。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交通条件便利的优势,田铺大塆建立了“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除了特色民宿,还形成了农家乐餐饮、休闲旅游、观光体验等多种业态。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如今,韩光莹忙时种菜待客,闲时听雨煮茶。他表示,自己虽然50多岁了,却感觉越来越有干劲,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现代版的“归田园居”,正在韩光莹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