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司艳雯 河南日报记者 刘婵 沈剑奇
镜头回放
2014年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兰考县张庄村。他走进时年85岁的张景枝老人家,看厨房、察卧室,同一家人促膝交谈,问家里一年产多少粮食?种的蔬菜够不够吃?农业补贴和低保、医保等政策是否享受到?随后同乡、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进行了座谈。
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当地干部,要切实关心农村每个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他指出,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坚持上下联动,共同解决难题。要进一步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多渠道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民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幸福路在张庄村西头。沿着这条胡同式道路由南往北走上200米,就到了张庄村村委大院。2022年9月的一天,记者走过这条不算短的小路,鞋底依然干干净净。
2014年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张庄村看望乡亲们时,走的也是这条路,当年还铺着粗砂。据兰考县东
坝头镇张庄村党支部书记申学风回忆,边走边同夹道的乡亲握手寒暄拉家常,这一路,总书记足足走了40分钟。
现在,路面变得平整干净,配着路边一座座红墙绿瓦的农家小院,处处透着清新。这条路成为来张庄村旅游必走的“幸福路”,生发出一个个新的幸福故事。
这些年来,“晴天一脸土,雨天一地泥”的景象再不复见。可张庄变的不只是一条路——村子变了,村民变了,收入也变了。张庄村集体经济也从0元,发展到2021年的94.8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从2014年的3000元,增加到2021年的17720元。
变化不是等来的,是干出来的。“干部不领,水牛掉井”,焦裕禄的话依然在这座村庄回响。
“张庄只是黄河边上一个普通贫困村,谁也没想到总书记会亲自来指导工作。再不干出个样儿来,对得起总书记的关心,对得起村里百姓吗?”申学风告诉记者,2014年以来,张庄村的党员干部无不怀揣这样的想法。
张庄村下辖4个自然村,有1025户328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07户
454人,2016年之前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大贫困村。脱贫之路,并不简单。
“要进一步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多渠道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民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书记在张庄村村委会与干部群众座谈时的话语,刻在了墙上,更印在了兰考人心里。
申学风认为,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是“能吃亏、肯吃亏、常吃亏”。“2017年我们村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业,我带头把家里开了20年的预制板厂关了。”他说,只有党员们带头热爱集体、带头脱贫致富、带头美化环境、带头弘扬正气,才能带领村民们过上宜居宜业、富裕幸福的生活。
渐渐的,在提高村干部思想觉悟这方面,申学风和张庄村党组织摸索出“六个坚持”:坚持每周二组织村两委成员集中学习2小时;坚持每月第一个星期四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坚持“四议两公开”制度;坚持党员亮身份;坚持党员带头每天义务劳动;坚持促进乡风文明,每周五晚上开设“幸福家园大讲堂”。
就拿每天清晨上街打扫卫生来说,时间一长大家养成了习惯:不仅党员干
部每天早上“一到点,自然醒”,就连村里孩子都不再随手丢垃圾。一名村民说,街道这么干净,哪还舍得糟践?
“这是总书记教我们的工作方法,就是管用!”申学风说,张庄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不断提升,为村民脱贫致富打下了良好组织基础。
为了让群众有活干、有钱赚,申学风和党支部积极想办法、找出路,先后引进奥吉特菌业等企业,带动群众发展温室大棚189座,成立张庄布鞋手工坊、春光油坊、文氏醋坊等文化特产店。
春光油坊就位于幸福路上。2014年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了当时还是贫困户的闫春光家里。“从进门到离开,总书记一直紧紧拉着我奶奶的手,还特别关心我俩孩子的上学情况,鼓励我早日脱贫。”这份关怀,令闫春光备受感动和鼓舞,带给他巨大的脱贫信念。
总书记从兰考离开后不久,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闫春光拿到5万元贴息贷款,建起现代化的鸡棚,养了3000多只鸡。2015年年底,闫春光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又办起了春光油坊。
“如今,我已从‘臭春光’变成了‘香春光’。”闫春光半开玩笑地说。原来,由于养鸡,浑身都是鸡屎味,大家都叫他“臭春光”;现在天天泡在春光油坊,浑身都是芝麻油的香气。
张庄村的红色旅游也渐渐发展起来,来此“打卡”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闫春光的媳妇彭思思成了村里的讲解员,用亲身经历为游客讲述张庄村的发展和变化,每次都特别动情。
“发展旅游业,村民提升素质、文明乡风也很重要。”每周五晚7点30分,张庄村的“幸福家园大讲堂”挤满人,精彩节目演绎着党的好政策、脱贫好生活。退休老党员翟茂胜创办了远近闻名的“梦里张庄”艺术团,定期排演《花喜鹊》等具有教育意义的豫剧。他说:“我为村子干了二三十年,现在老了,干不了其他事,就干点力所能及的事。”
在申学风和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全体张庄村民正信心满满,在乡村振兴的幸福路上阔步向前。2022年,他们又探索发展畜牧养殖业,预计今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百万元。在10年前,这是一个“天文数字”,但在今天只是幸福路上一个新的起点。
曾经的“大风口”,如今站上了真正的“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