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贾永标】1990年春寒时节,刚刚从清华大学提前毕业的施一公,在上海虹桥机场挥别母亲,开启了大洋彼岸的求学之路。

这个从河南省中南部一个欠发达的小镇走出的青年,再一次以“矛盾的心态”迎来新的人生变革。

在此之前,他曾是河南省数学竞赛第一名,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后,却发现自己对生物学完全不感兴趣,甚至一度想在毕业后通过从政来投身社会建设。

这种对未来的迷茫一直持续到施一公博士毕业,1995年底他才下定决心继续走学术这条路。也许很多人无法理解,一个长期没有明确目标、自卑但却好胜的小镇青年,为何最终能够成为跻身世界前列的生物学家?

“人生的成功既有社会和公众的一些标准,也应当有自己的定义。”4月17日,施一公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专访时表示,与其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如先想想自己期待的终点在何方,以及想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

图片
施一公
图片

首部作品《自我突围》问世

提起施一公,很多人的印象都会停留在“科学家”这个层面,事实上,写作也是他的长期爱好之一。在此次问世的新书《自我突围》中,相当一部分内容都是他平常挤出时间积累下来的作品。

据了解,《自我突围》是施一公的首部作品,该书记录了施一公从2008年全职回到清华到2023年西湖大学成立5周年这15年间的所思所想。

“既写给自己,也写给科研、教育工作者,写给所有的年轻读者。”谈起写书的初衷,施一公说,他希望呈现出一个真实的自己,特别是年轻的读者看过之后,如果突然觉得奋斗的路上不孤单了,那他会感到特别开心。

据该书编辑介绍,《自我突围》字里行间饱含对祖国、母校、故乡、亲友、师长、学子的深切情感,对理想和对科学精神的韧性追求以及对教育行业的热爱与奋斗。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人才培养、中国科学发展、教育改革、学术环境的深刻洞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韩启德在推荐语中表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胆有识、志怀高远、行必有果的一公跃然纸上。做人当如施一公!”

在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看来,《自我突围》带大家进入了一个真实的施一公的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的自我突围,一个当代中国科学家的人生观。

“这本书也是写给长期关注我、关注西湖大学的人,因此本书的相关收入均会直接进入西湖教育基金会,后续将用于西湖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施一公说。

图片
图片

自卑而好胜的小镇青年

翻开《自我突围》这本书,施一公花了大量篇幅记录了自己成长中的心路历程,这也让不少读者感受到,从书中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立体的、有自己性格棱角的施一公”。

1967年,施一公出生在郑州。两岁半随父母下放到驻马店地区汝南县老君庙乡(当时称光明公社)闫寨大队小郭庄。随后在1972年,施一公全家离开小郭庄,搬往20公里之外的驻马店镇。

尽管由于年幼,一些记忆逐渐变得模糊,但在小镇上度过的11年光阴,给施一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他的人生之路烙下了特有的“小镇青年”印记。

“初三的时候,我第一次在河南省实验中学拿到全年级第一的时候,你猜我当时怎么想?”施一公笑着说,那时他脑海中的第一念头,是自己在为驻马店争光。

这种看似狭窄但却十分淳朴的地域感,是施一公对故乡满怀眷恋的源泉。时隔几十年,他仍然记得,在离开驻马店去郑州读书时,一位老师站在校门口叮嘱他要为家乡争光,“老师的样貌在记忆中已经模糊了,但那句话却像灯塔一样指引我”。

味蕾的记忆同样也在时刻提醒着他。创立西湖大学后,施一公多数的时间都泡在校园里,但他仍然十分怀念河南烩面,有时会专门到学校附近去寻找烩面店,多的时候一个月能吃上四五次。

“我不知道怎么去表达那种感受,反正一想到自己如果有时间能吃上一顿河南烩面,一天都是好心情。”施一公说,2019年他常去云栖校区附近的一家烩面馆吃饭,跟店老板变得熟悉起来,后来隔一段时间再去,发现这家店因为疫情关门后,他一度因此变得怅然若失。

乡情往往也是一种双向奔赴。2009年9月底,施一公携妻子儿女陪同母亲和两个姐姐重回小郭庄,几乎所有上了年纪的村民都出来了,热情地拉住母亲和大姐,问长问短,一再邀请他们住几天再走。“很多村民得知我父亲早已辞世的消息后,纷纷向母亲表达思念之情,这些乡亲的深厚情谊让老母亲眼眶润湿、让我感动不已。”

“人都不是完美的,我也有自己的容貌焦虑,照镜子会注意自己头发是不是又白了很多。”施一公说,小时候他一度因为同学们比自己聪明而感到自卑,但这种自卑并未让他消沉,而是激发了他“笨鸟先飞”的胜负欲,这种个性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将踏上一条怎样的道路。

图片

人生不像马拉松能很快看到终点

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施一公的声音略显沙哑。西湖大学的老师透露,这与他近期密集的行程有关。

仅仅在3月份,他先后走进衢州、丽水、宁波、台州、金华、杭州、绍兴等地,为当地的高中生带来主题为“科技强国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讲座。

施一公十分关心青年学子的成长,因此特别愿意挤出时间去跟孩子们交流。“包括这本书,我更希望高中生、初中生甚至小学生能够看到,读不懂没关系,哪怕为他们日后的成长积淀一些养分,这本书也算有了价值。”

在不少青年学子心中,施一公无疑是他们的偶像,因此也有学生将自己的困惑抛出来,希望从这位前辈身上获得一些启发。

有学生问,如果再年轻40岁,回到青少年时期会认为什么最重要?“十六七岁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个性。”施一公说,这并非说不要努力去考试,但是你一定要意识到,这只是起跑阶段,一场考试不是终点,你的目光要放得更长远。人生不像马拉松,很快能看到终点,科学研究是没有终点的。

事实上,在海外求学期间,施一公面对人生方向的关键抉择,他同样面临很多困惑和挫折。尤其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总会重温自己的精神偶像容闳的故事,从中汲取前行的动力。

容闳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外界评价称:“如果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那容闳就是第一个醒来的人。”更让施一公感同身受的,则是容闳感人的爱国心和强国梦。

“容闳的故事对我的影响很大,也促进了我对回国、科研、教育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2008年,施一公放弃了普林斯顿大学的优厚待遇,全职回到清华大学担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开启了他在中国教育改革方面的探索。

图片

浪漫转身——“西湖大学”在生长

作为一所小而精的研究型院校,西湖大学并无人文类专业,但校长施一公本人,却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尤其是2018年,已经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他,毅然申请辞去公职,全力筹建西湖大学。一时间引发了外界的极大关注,这是一所怎样的院校?

按照官方介绍,西湖大学是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前身为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于2018年2月14日正式获教育部批准设立。

毫无疑问,西湖大学承载了施一公独特的理念与情怀。“我们期望,十年、二十年以后,在浙江杭州,有一所在世界上备受尊崇的、立足中国大地而又充满中国特色的高等学府。”这是西湖大学的愿景,而今学校已经创立5年,西湖大学也在茁壮地生长。

大河财立方记者了解到,西湖大学已招收6届1200余名博士生,2022年起首次在浙江本地招收本科生。在实际教学中,包括施一公在内,西湖大学的一大批资深教授、中青年博导会参与本科生的培养。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位本科生,西湖大学都提供本博连读机会。目前西湖大学也在积极申请本科招生名额和范围的扩大。

“现在虽然回老家很少,但我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河南,甚至改变中国,最终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创建西湖大学)来回馈父老乡亲,为驻马店争光。”这是施一公近乡情怯的心结,也是他一路求索的愿景。

下午3时许,访谈临近结束,一束光从窗外照进来,打在室内西湖大学的logo上,这不禁让人想起了篆刻在这所大学行政楼大厅里的两句话:“为人类前沿探索增添星火之光,为人类文明进程贡献绵薄之力。”

此情此景,远甚于一切语言、一切声响。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

联系方式

中国·河南·郑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大街经北三路

电话:0371-86088516 (广告)

联系信箱:news100@henan100.com

邮编:450016

河南一百度官方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0-2022河南沸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招聘信息|广告服务|服务条款|免责声明|网站地图|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