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碑文
建造考究精美的清代石桥
策划 于扬 执行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李玉坤 实习生 郭磊 文图
本报讯 晨曦初露,阳光照在古老的红石桥上,雕刻精美的栏杆投射出长长的影子,尽显岁月的斑驳厚重。11月20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采访途经周口项城市付集镇与沈丘县李老庄乡交界处时,见到一座保存相对完好的老石桥。据石桥碑文介绍,该桥建造于清朝年间,目前被列为了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石桥位于项城市付集镇黄庙行政村东南泥河之上,石桥南岸归沈丘县管辖,北岸归项城市管辖。石桥由清代红石垒砌而成,共有7孔,桥两侧栏杆上刻有石狮、石猴、石鼓、石桃等,体态多样、形象逼真。桥栏板上雕刻有花纹图案,多以古代人物为主。中间两孔穹顶各有一石雕长龙。“这个龙头朝西,龙尾向东,只要水面到达龙头,就意味着存在洪患,有水标警戒线的作用,古人建桥的智慧可见一斑。”当地村民介绍说。
根据石桥桥碑记载,该桥南北长37.5米,东西宽4米,但对于建造年代没有精准介绍,只说是清朝年间。对此,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多方查找资料,最终通过周口市摄影家协会顾问、民俗纪实摄影名家刘传生老师,找到了一本上世纪90年代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周口地区交通志》,该书第87页详细记载了石桥的来历。
据记载,清光绪二年(1876)年,沈丘县大潘庄的潘冠枝、李梁庄的李春晓、冷庄村的冷殿才以及项城县(现为项城市)高楼村的李金路等人,看到泥河两岸交通不便,立下建桥志愿。随后,他们动员30户人家省吃俭用筹集粮、钱,甚至到方圆几百里化缘求援。积攒大量钱粮后,到襄城、郏县开山采石,以船运石,前后历经10年,至光绪十二年即1886年建成。
另据记载,这座石桥曾在1940年代因战乱导致部分桥体被毁坏,1955年进行了修复,1963年,沈丘县水利局再行修缮,一直保存到现在。
由于该石桥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所以目前已经不能通行,在旁边新建了现代化桥梁供车辆和行人通行。但是石桥还保留着原址原貌,作为历史见证留给后人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