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赋予的责任,也是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2024年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在全省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号召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实践,讲好非遗故事,展示非遗保护经验,“2024云游河南非遗·影像展”第七期让我们一起“云游”漯河和三门峡非遗。

【青龙舞】

青龙舞始于清光绪年间,郾城人何发明、何同顺等人组织发起龙灯会,定期在每年的春节闹元宵期间进行表演。2015年9月,龙舞(青龙舞)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陈氏木梳制作技艺】

陈氏木梳源于清末,陈氏木梳手感如玉、把持舒适、梳齿圆润、梳发顺畅,并有养生保健预防脱发等实用、收藏和鉴赏功能。2021年7月,陈氏木梳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韩氏传统木雕】

韩氏传统木雕原材料以山木为主,按照传统的木雕技艺,历经11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件作品,雕刻出的作品层次分明、立体感强、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观赏性。2023年,韩氏传统木雕被列入漯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说文解字古香制作技艺】

说文解字古香因祭祀许慎而得名,经代代相传,从东汉时期发展至今。选用的原料多为沙澧河岸边的榆树、艾草、香花草、薄荷草等,同时采用中药材如沉香、檀香、崖柏、冰片等。2021年,说文解字古香制作技艺被列入漯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河上街泥塑】

泥塑,作为一种古老的手艺,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丁大军的河上街泥塑把家传传统神像泥塑技法和现代雕塑写实手法结合起来,创作的作品既有传统泥塑的粗犷大气又有现代雕像的写实真实感。2021年,河上街泥塑被列入漯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东西常骂社火】

东西常骂社火据传说始于黄帝铸鼎功成,由祭神灵、祭先祖、祈兴旺的仪式发展演变而来。从农历初二到初十,灵宝市阳平镇隔河相望的东西常村对骂,正月十一到十六,东起西落!2007年2月,东西常骂社火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虢州石砚】

虢州砚又名虢州砚、稠桑砚、钟馗砚,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产于古虢州(今河南省灵宝市朱阳镇紫石沟)而得名。虢州石除用作制砚,因其色彩斑斓如画,还用以制作砚屏和观赏石。2007年2月,虢州石砚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民间剪纸】

陕县(今三门峡市陕州区)剪纸是河南剪纸的集大成者,种类繁多、色彩丰富、吉祥寓意浓厚,凝聚着中原农耕文明的鲜明特点。2007年2月,民间剪纸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名录。

【手工灯笼】

手工莲花灯笼,不仅做工精细,花样繁多,还在原有的色彩及造型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改造,通过艳丽的色彩搭配,烘托了节日喜庆的氛围。2010年,手工灯笼被列入三门峡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地坑院营造技艺】

地坑院是在具有深厚黄土层的平地上,向下挖掘6米左右,形成矩形深坑,然后在四壁凿出窑洞,供人居住的一种民居形式,属减法营造的负建筑形态,主要传承流布于三门峡陕州区。。2011年6月,窑洞营造技艺(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责任编辑:靳静波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

联系方式

中国·河南·郑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大街经北三路

电话:0371-86088516 (广告)

联系信箱:news100@henan100.com

邮编:450016

河南一百度官方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0-2022河南沸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招聘信息|广告服务|服务条款|免责声明|网站地图|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