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之滨,古城巍然
千年风华,古韵绵延
交趾陶艺,巧夺天工
泥塑万象,栩栩如生
为深入学习了解非遗传统,赓续中华文脉,响应时代号召,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陶韵传承实践队于2025年1月17日至1月18日,赴河南省洛阳市陈万里老师工作室,近距离采访交趾陶非遗手艺传承人,学习非遗技法,体悟独运匠心,探讨非遗手艺的生存与传承问题,以期通过媒体传播手段展示非遗工艺,传播匠人精神。贯通古今,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信息化时代的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参观学习
踏入工作室静谧古朴的院落,岁月静好,似乎一切都在这里静置、沉淀。实践队队员们与陈万里老师简单寒暄过后,就座学习交趾陶的基本知识。陈老师以“貔貅抱球”为例,用亲切平实的语言,缓缓展开交趾陶的历史画卷。
交趾陶,工艺起源于洛阳的唐三彩,随人员流动迁徙至交趾,充分融入南方文化风俗审美习惯,形成独特的艺术体系,最终传回洛阳。
陈老师强调,交趾陶是一种慢工艺,它与唐三彩以及现代陶艺,都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是主题。交趾陶多以神兽为制作对象,而非人、马、骆驼或者壶、瓶等生活器具,具有更强的观赏性和宗教、神话内涵。因其是将文字与想象的具象化,对工匠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其次是制作过程。交趾陶采用的是分块浇筑拼接而非整体浇筑塑形,需经历多次修理、着色、烧制,反复打磨每一个细节。制作周期达到20天以上,工艺复杂,对塑形的功底、经验和耐心都有极高的要求。一方面,精细的工艺使得成品色彩鲜艳透亮,线条流畅美观,栩栩如生;另一方面也为这种手艺的传承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学习完交趾陶的基本知识,实践队同学们在陈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交趾陶藏品展览室。各式展品琳琅满目,震撼如腾龙塑像,精巧如狻猊香盒,无不让同学们惊叹不已,忍不住反复端详其细节。
参观过程中,陈万里老师重点介绍了一样展品。名为“禅意”,是一尊老僧静坐的人物塑像,僧人盘膝而坐,面容的褶皱间似藏岁月静谧,亮面僧袍与素面人像的对比,更增添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这个展品打破了交趾陶色彩鲜艳并以神兽刻画为主的印象,将技艺的广度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采访交流
结束了参观学习,实践队的同学们总结收获,向陈万里老师展开进一步的采访。陈老师耐心答疑解惑,详细介绍了交趾陶的历史、制作步骤,以及自己的学习与接触过程。实践队同学们也针对非遗技艺的创新问题,采访了解陈老师的意见和做法。“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陈老师是在工作期间接触到的交趾陶,从18岁到如今57岁,深耕三十余年,反复揣摩工艺的精髓,不断修正积累经验,最终掌握交趾陶制作技艺。“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创新品格”针对时代变迁,审美变化,工艺品需求多元的今日,陈老师将生肖、香插、市花等现代化工艺品元素融入交趾陶,展现出新时代新的生机与活力。“民族工艺是世界的,还会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陈万里老师表示,虽然近年来交趾陶的市场需求遭到冲击,但这只是暂时的走低,民族的传统工艺不会被时代所抛弃,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重新焕发生机,我们对此应该有充分的信心。“吸收现代元素,接续发展的未来前景”陈老师告诉同学们,交趾陶的未来必定是创新的,是与现代工艺与审美相适应的。一是各行各业都走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此为大势所趋。二是交趾陶本身即为唐三彩创新演变而来的,具有创新的本质属性,应该随着时代演变。最后,针对交趾陶的传承问题,陈老师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忧。交趾陶因为其工艺极其复杂,对于注浆、塑形、烧制每一方面的要求都极高,年轻人往往难以有耐心需学习掌握这门工艺。但陈老师相信,一定能找到真正热爱它的传承人。
亲身体悟
在陈老师的指导下,实践队进入制作间,体验交趾陶制作中最初步的浇筑和雕刻环节。拼接捆绑模具,注入泥浆,静置后取出,再使用木刻刀进行修型,加深轮廓与肌肉脉络。同学们认真观看陈老师的演示后,纷纷操作实践,小心翼翼也难免有些差错,不禁感慨陈老师的功底深厚与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亲身体悟,触摸文化脉搏,同学们也更加坚定了传播非遗文化的决心,让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时代青年,当肩负使命,勇立潮头。中华文化,如璀璨星河,非遗技艺,似熠熠明珠。我们应以热血为笔,以行动为墨,赓续文化华章,守护非遗瑰宝。让古老的智慧在指尖传承,让传统的技艺在岁月里闪光。用青春的活力,为非遗注入新的活力;以创新的思维,让文化绽放别样魅力。让我们携手共进,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熠熠生辉,源远流长!(供稿人:郭钰豪、李翔宇、黄彻、梁英豪、刘思维、吴欣妍)